石溪公园,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梅华路北面、古元美术馆西侧,是170多年前“岭南才子”鲍俊,仿效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兰亭雅集,邀请岭南一带文人雅士,在此舞文弄墨的去处。园中共有摩崖石刻34处,“行”、“楷”、“草”、“隶”等书法一应俱全,其中“一笔鹅”书法大字,更被称为“岭南奇书”,文化艺术价值极高。“石溪摩崖石刻”,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今是珠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珠海凤凰山南脉溯溪而上,只见“茂林修竹”、“绿树葱茏”;“山泉飞漱”、“奇石叠涌”。半山之中,有泉水缓缓流过,两块巨石耸立在溪流的两侧,如同一扇打开的山门。其中一面石上,岭南才子鲍俊所书“石溪”两字,首先映入眼帘,摩崖石刻群,便由此向山涧延伸。
《重修石溪亦兰亭记》
凤凰山南,有邑名山场,香山之源也。山场之北,有一涧磐石嶙峋,溪水潺潺,故曰石溪。
道光年间,进士鲍俊隐于此。因慕羲之兰亭雅聚,乃筑亦兰亭,邀岭南名士于此吟诗作对,泼墨挥毫。兴之所至,乃勒石于涧,留墨迹三十余处。或苍劲有力,或笔走龙蛇;似蛟龙腾空出海,又似止水宁静致远。遥想公等当年,漫步桃津园,细语印月池。或坐对川流,赏石龙溅雪;或醉把荷叶,观石燕迎风。蕉石鸣琴,云台凤舞,溪池映月,柳曳兰亭,岂不美哉?
香山书韵今犹在,珠海波澜古有声。今人为传吾邑之遗风,承香山之文明,于是刈荒草,铺石阶,还莲塘,立碑栏,重修亦兰亭,再现盛景当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石溪之灵,在情景交融,在天人合一,此正古人孜孜以求之道,亦吾辈义不容辞之责也。嗟乎,石溪之水天上来,涤我胸怀不染尘!
庚寅年冬日于石溪草堂!
清代道光年间,每逢三月初三,“珠海”、“南海”、“番禺”、“新会”等地的文人骚客们,就会在此聚集,仿效东晋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对。虽然这些书法作品被历史尘封多年,却一直不曾为世人忘却,如今也终于拨开迷雾、得见天日。
经香山文史专家研究发现,最早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直至民国时期,岭南地区文人雅士们,在石溪一共留下了34处书法石刻字,大到1米,小至1寸,“行”、“楷”、“草”、“隶”一应俱全,内容多以效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为主题。
石溪摩崖石刻“规模之大”、“书者之众”、“诗文之雅”、“书法之精”、“主题之鲜明”,足以称之为珠海的“兰亭”。虽然这些珍贵的石刻被历史尘封了多年,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2002年“石溪摩崖石刻群”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37561.75平方米。
岁在辛卯兔年,旧历五月十二日,“清风剑客”闻此石溪胜迹,欣然前往观之,见诸多石刻,纵横分布于山间峰峦之上,虽历经百年,依然字迹鲜明,诉说“兰亭”畅咏往事,心下不胜感慨,遂作一诗,以衬胸襟:
香山石溪群贤至,岭南俊杰展佳名,
清流激湍映左右,流觞曲水叙幽情。
亦兰亭边题诗赋,惜字社旁觅芳声。
翰墨飘香泉泠冽,百年草堂留诗吟!
《木兰花慢 · 珠海石溪公园》履山溪石卵,携故友,访新园。
见芳草萋萋,池塘潋滟,花圃苗田。
盘旋。束装敛步,过茂林修竹几重天。
路陡林深山拥,鸟鸣蝶舞人喧。豁然,峡谷平川。清涧出,共流连。
叩兰亭雅集,宝斋惜字,抚壁追垣。
山巅。石龙纵列,问哪渠活水注清泉?
古往今来墨客,风砧韵响犹鲜。
《石溪咏怀二首》
松云老人张义权
节近清明百卉馨,吟朋雅聚亦兰亭。
琼阶辗转通天白,翠竹娉婷夹面青。
石勒龙蛇神韵永,溪涵日月绮纹灵。
凤凰台上人何在,曲水流觞醉未醒。
漫步桃园意若何,寻踪揽胜感怀多。
晨曦廊庙登高第,夕照林泉篆巨鹅。
运蹇难为天下计,心平尚可艺中磨。
卧龙不遇刘皇叔,垄亩空吟梁甫歌!
话说清代道光辛卯年间,三月初三日,莺飞草长,春意盎然;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佛山“南海”、广东“番禺”、江门“新会”等地的文人骚客,纷纷赶至香山县山场石溪,这里山泉飞漱,峻岭耸翠,奇石叠涌,溪流潺潺;众多文人与在石溪修筑台榭的“香山才子”鲍俊一起,衣袂飘飖,临风而立,仿东晋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文雅至极。
时过经年,斯人已逝,但清代文人雅士、在石溪留下的30多处书法石刻,至今尤存。这些难能可贵的“摩崖石刻”,也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书写岁月、铭记时光。好在,历史不会被后人遗忘,珠海市政府决定拂去历史的尘埃,在此地建设一座“石溪公园”,以彰显“石溪摩崖石刻”与“香山文化”之间通融共生的密切。
“石溪八景”在清代就已然存在
香洲区文体旅游局文物保护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黎映宇”介绍说:在标记为29号的摩崖石刻中,凤明吴汕龙曾经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度迎风来燕舞,半空溅雪若龙飞”两句,此外,诗刻的旁边,还标注了两行小字:“石溪八景有石燕迎风、石龙溅雪”。这句话以前大多被当作是一句诗来解读,近日,相关专家经过论证认为,这两行更多是一句标注,说明“石溪八景”当时的确存在,其中两景就是“石燕迎风”、“石龙溅雪”。
香山文史有关专家,结合“摩崖石刻”中的诗词意境与石溪风景,从下至上,将石溪八景逐一敲定:“坐对川流”、“石龙溅雪”、“矿石观莲”、“石燕迎风”、“溪池映月”、“兰亭觞咏”、“蕉石鸣琴”、“凤凰云台”。其中,“兰亭觞咏”是石溪公园的核心景区,清代“香山才子”鲍俊等文人墨客,就是在这里吟风弄月。
珠海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兰亭”
石溪摩崖石刻群,分布于石溪及周围的嶙峋怪石之上,目前已发现的石刻,一共有34处,年代分布主要为清代道光年间,具体为1831年至1879年。石刻字大多阴刻,以“行书”为主,也见“楷书”和“隶书”,大者如“石溪”、“一笔鹅”等,接近一米见方,小则几厘米左右。“石溪摩崖石刻群”,1986年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石溪峡谷中拾级而上,半山之中,泉水缓缓流过,两块巨石耸立在溪流的两侧,如同打开的山门。其中一石上由鲍俊所书“石溪”两字首先撞入眼帘,摩崖石刻群由此向山上的峡谷延伸。“石溪”两字落款为“道光辛卯九月,逸卿书、蔚卿镌”,道光辛卯为公元1831年,“逸卿”为岭南著名书画家鲍俊的字号。
石溪摩崖石刻群,大多取意于本地的环境与石貌构造,如“茂林修竹”,是竹木蓊郁的写照;“樵迳”,为一处樵夫经石溪的山道;“莲岛”,则是鲍俊在一块莲状的“怪石”上题写刻字,且有“石莲花放石溪幽”的优美诗句,可为之佐证。
鲍俊还按山涧一条鹅颈似的水流,在溪旁一块高耸的石壁上,用行草题刻一笔“鹅”的大字,字径三尺余见方,字形浑厚凝重,丰美流畅,令人叹为观止。还有“琴泉”、“奇响”等字,都应景而生。而诗词题刻亦瞩目皆是,所谓“词赋多韵翰墨传”。自清代道光年间,直至民国时期,香山一带,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游览,并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笔墨石刻。
鲍俊:将“珠海石溪”镌刻在历史上:
提起浙江绍兴的“兰亭”,多数人都知道,这与“书圣”王羲之有关,而珠海的“兰亭”则绕不开“香山才子”鲍俊。“石溪摩崖石刻”的核心人物,便是在清代道光年间,在岭南颇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诗人鲍俊。鲍俊在石上刻诗一首,点明“亦兰亭”主题:
名署亦兰亭,谁作兰亭记。
敢说溪鹅书,止学古鹅字。
鲍俊出生于香山场,道光三年考取进士,成二甲第二名。道光皇帝在其试卷上御批“书法冠场”,赞誉其字迹清秀俊逸。据专家考究,道光初年,学界泰斗“阮元”出任两广总督,在广州创建“学海堂”,书法教诲诸生,并一直保持着书法教育传统,鲍俊即“学海堂”一脉。
清康熙年间,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以董其昌、赵孟那种形体刻板、柔弱无力的“馆阁体”流行社会。嘉庆、道光年间又兴起“尊碑抑帖”之风,崇尚壮美。然而“碑”被过分强调后又形成了造作、生硬的习气。香山石溪的摩崖石刻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石溪主体书法风格是“帖派”,追寻魏晋“二王”、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米芾”的书风。
鲍俊三十五岁之际,暂别仕途回到了家乡,对于香山的山场村来讲,不仅迎回了一个宦途游子,也给石溪带来了一个“名留青史”的机会。道光辛卯年仲秋,正是公元1831年,鲍俊呼朋唤友欢聚石溪,文人相会仿效兰亭,酒酣胸胆之际,吟诗作赋,留下了珍贵墨宝,并镌刻于石溪的摩崖石壁之上,有鲍俊题诗为证,诗曰:
古洞天开不计年,溪山高会聚群仙。
共推词赋王摩诘,大有烟霞葛稚川。
白石清泉留逸韵,青山红树结前缘。
呼童莫扫高人榻,我向松荫伴鹤眠。
石溪摩崖石刻位于香山场村后山上,有30多处题刻,其书法有楷、行、草、隶,字体规范、功力深厚,其诗体为古绝、唐律,诗体规整,意境高超。其规模在国内也是少有的,因其主题是“亦兰亭”,故被誉为“广东的兰亭”。
石溪摩崖石刻,再添鲍俊题诗一首:
凝聚“香山文化”精髓的石溪摩崖石刻群中,越来越多的珍宝正从“深闺”中走出,重获复原和新生。清代香山名士来此聚集,争相题诗,也为珠海历史文化景观增色不少。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张法亭”,曾多次前往石溪摩崖石刻群,寻访其最新考证研究成果。
随着“石溪公园”的顺利竣工,石溪摩崖石刻的文字考证工作,却未曾止步。数月来,珠海中国书画院组织师生及青年书法家一起,对“石溪摩崖石刻”文字作进一步地考证,以完善此前未曾释读的文字内容。
张法亭在“石溪”新考证出一处石刻题诗,确认为鲍俊所作,附近新发现一处碑刻。随着这些历史文化景观的最新发掘,愈加凸显了“香山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
日前,张法亭及其团队,又在“石溪公园”后山上,最新发掘并完整释读一首黄氏题诗,石刻位于石溪摩崖石刻群较高处,黄氏题诗镌刻于一方朝南的约1米宽的岩石上,经反复考证,张法亭从隐隐约约的摩崖石壁字迹中,读出一首完整的香山黄氏所作七言律诗,并已细致描红。其诗曰:
花有清香石有泉,高松栖鹤待神仙。
闲云出岫空中绕,树影西斜是晓天。
——八十三岁黄氏题。
较为可惜的是,因风化严重,落款处尚有两字模糊难辨。“楷书字体,俊秀飘逸,辅以雅致诗文,平仄押韵,诗意清幽”,张法亭说,这是目前“石溪摩崖石刻”现存题诗之中,新近发现唯一一首黄氏题写的古诗。
据珠海史料记载,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香山地区,超过80岁的诗人之中,仅有黄培芳一人。据此推断,此诗或为晚清“香山名士”黄培芳所作,其与“张维屏”、“谭敬昭”在文坛并称“粤东三子”。张法亭说,一首诗就是一处历史文化景观,此次新发掘并完整解读,更加说明香山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
在鲍俊书写的大字楷书“莲岛”岩石不远处,有一3.5米高的巨石掩映绿树丛中,上方镌刻有“石莲花放石溪香,石脉钟灵接凤凰”等诗句。石刻文字经传统惯用的石绿色漆油描摹,书法活脱,韵味飞动,古意盎然。据张法亭介绍,经此番不断考证,修正了此前误读的几处文字,更为关键的是,落款处的“石溪生”清晰重现。
“石溪生”为鲍俊自号,据此考证,七言律诗乃鲍俊墨迹。从题诗看,书法字体正为鲍俊名世的行书,潇洒流丽,亦与“莲岛”题字遥相呼应。
除此,张法亭团队新近发现了一处高0.5米、宽0.8米的碑刻,其上用楷书镌刻曰“福禄寿”。碑刻,是指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板、石壁或木板上,而后镌刻而成,据推断,该碑刻或为当时修建庙宇时所作,寄寓祈祷之意。
香山古韵今犹在,石溪胜景显情怀。
石溪公园内,溪水桃花相映成趣,摩崖石刻宁静致远,山水相依,古风再现。游人可以在这里赏美景、会古意、体会文化与景致情景交融的意境。公园门口的青砖青瓦,将游人瞬间带入古境,墙上的“石溪亦兰亭”序,记载了石溪公园修建的初衷与过程。
进入公园,石板路向远处青山衍生,一路上溪水在旁陪伴,毛竹、秋枫、鸡蛋花等植物一一呈现,在溪水转弯处,可见五株桃花静立,将游客导入深处的潇潇竹林。青青翠竹扑面而来,是珠海少有的清雅之境。走过竹林,便可拾级而上,溪水中、石阶旁,皆可见岭南名士的泼墨挥毫,或苍劲有力,或心如止水。
石溪的摩崖石刻群,是160多年前岭南才子鲍俊效仿王羲之兰亭雅集,邀文人名士依山刻石留下的书法瑰宝,共有摩崖石刻34处,大小不一,行、楷、草、隶一应俱全,仿东晋兰亭“曲水流觞”而作,可以称得上是珠海的“兰亭”。其文化内涵深,艺术价值高,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2010年9月起,香洲区投入350万元,按照“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对其实施综合保护开发,完成了考古考证、环境整治和道路修缮,再现当年胜景,打造了一个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此次修建,主要再现了石溪八景:分别包括“凤凰云台”、“蕉石鸣琴”、“兰亭觞咏”、“溪池映月”、“石燕迎风”、“旷石观莲”、“石龙溅雪”和“坐对川流”。
历史上的珠海石溪“亦兰亭”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聚集绍兴兰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王羲之乘着酒意,在此写下了千古书法名作《兰亭序》,从此,绍兴兰亭名扬天下。
珠海古代石溪摩崖石刻有36处,其书法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字体规范、功力深厚,其格律诗词17首、箴言名句18首,平仄押韵,意境高超典雅,文化内涵丰富,为当今书法圣地,清代诗人、书法家、山场人鲍俊称之为“亦兰亭”。公元1850年,以鲍俊为代表的诸多岭南地区文人名士,曾在这里举行过颇具规模的“亦兰亭”活动,“石溪摩崖石刻”大多是在道光年间镌刻。
林谦,清道光八年举人,曾任大挑直隶知县,凤山书院主讲,同治十三年尊列为香山县乡贤。清末林谦《石溪诗并记》讲到:鲍逸卿自省门归,遂偕游焉。日卓午,赤足当流,风振襟袂,涛声琴韵,不辨何来。
逸卿谓余曰:“此地虽小,不足当罗浮诸大洞,独不可拟其次耶?丁亥,予既表其胜附于志,今将合同志,辟为亭,一泉一石,皆有品题,子其记之。”
珠海石溪“亦兰亭”及岭南文人名士:
鲍俊是“石溪摩崖石刻”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光年间进士,道光皇帝御批其殿试试卷“书法冠场”,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官阶六品。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辞官归粤,定居广州,与诸名书画家“参与其间,亦无多让”,晚年常归故里,并著有《榕堂诗钞》。
晚清广东诗坛领袖“张维屏”云:“逸卿太史以工书名于时,既工小揩,而大小行草,以及擘窠大字靡弗工”、“非徒书法之工也,君为诗诗工,为词词工,为画画工、为制艺制艺尤工”。制艺,即八股文,评其诗文“通体气格清超”,其词“秀雅可诵”,其画“气韵疏秀”。道光二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官光禄寺少卿,陕西巡抚,四川总督,内阁学士“曾望颜”,也极为敬重鲍俊书法,请其为自家题匾。
鲍俊题有一首古绝:“名暑亦兰亭,谁作兰亭记。敢说溪鹅书,只学古鹅字。”这应是鲍俊极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也是石溪摩崖石刻文化的主题。
清代澳门名士鲍庆春题诗:
兰亭作自右军先,今亦兰亭仿古贤。
天为名山留柱石,人来幽洞听琴泉。
题诗有落款的还有香山乡贤“若谷林谦”、海南儋州学正“春珊侯植芳”、番禺名士“吴元善”、新会名士“陈国光”、清代澳门名士、书画家“鲍庆春”、佛山南海名士“邓芝田”等等。石溪诗刻“规模之大”、“名士之众”,足可见其当年盛况。所题“莲岛”、“漱石”、“枕流”、“琴泉”、“急湍”等都是历史典故,对于青少年的古典文化更具有教育意义。
石溪摩崖石刻,在香山历史文化上的代表性:
香山场是古代香山文化的核心地带,村中现存有历史悠久的“北帝城隍庙”。石溪摩崖石刻位于后山之上,是香山历史文化的代表。珠海香山场村在唐代至德二年设香山镇,北宋元丰五年设香山寨,南宋绍兴二年设香山县,县衙迁移中山石岐。
山场村东门门坊石刻“日捧东瀛”匾额,为鲍俊所书,村北门门坊也有石刻“坎流霞寺”,南门门坊也有石刻“大乙长光”,其繁荣时期村民达到二万多人。
鲍俊故居位于珠海香山场村北帝庙西20米处,史料记载其大门匾额题写有“太史第”,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通称“太史”,传为道光皇帝御笔,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被乡民砸毁,“鲍俊故居”也在2006年的城市化改造中被强行拆除。
石溪亦兰亭,是珠海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摩崖石刻”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分布较广,由于是以刀代笔,刻石故有“金石”之称。正是由于这古代石刻书法,与传世墨迹字帖,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书法史”。珠海古代摩崖石刻大大小小有16处之多,以“石溪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
在“香山文史专家”的重视和推动下,在珠海市香洲区有关领导的热情支持下,由珠海市香洲区文化局具体负责实施,并组织专家提出修复性建议,“石溪亦兰亭”首期工程于2011年1月18日竣工,并且立刻引起社会和文化界的广泛。石溪公园建成之后,来此旅游的人士成千上万,成为“珠海历史文化景观”的一处亮点。
“流觞曲水雅集”活动上,珠海中国书学院院长张法亭表示:“亦兰亭”文化是珠海文化的一部分,曾灿烂过也辉煌过,我们能否再次读懂并传承历史文化,共同创造珠海书法文化环境,是现代人的责任更需我们的努力。
石溪人道亦兰亭,清士风雅寓刻铭,
疏忽流年三甲子,挥毫又念换鹅经。
“到处有天机,流水高山随俯仰;此间无俗客,方巾野服即神仙;”此乃在鲍俊石溪草庐前的一幅联,何谓“方巾野服”?众所周知,“流水高山”,讲述的是上大夫俞伯牙,为了追忆自己已逝的知音钟子期,而摔琴绝响的故事。于是,“流水高山”也就意会成了“知音”。下联的“方巾野服”一般指有学识之士,因为什么古代那些读书人,都喜欢在头上带一块“方巾”。
《后汉书 · 郭太传》记载:郭太,字林宗,大原介休人也。容貌魁体,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话说东汉年间一个叫郭林宗的人,因为一次途中遇雨,他把自己的一块随身携带的布块对折后,戴在头上成头巾,时人早已仰慕其学识才华,发现郭林宗此举动后,便认为那是一种“才华”的展示。所以乡人便争相模仿,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潮流”。后人亦称读书人的标志为“林宗巾”,此处“方巾野服”,即指“读书人”、“有学识之人”。
珠海梅华西路中段的山场车后面,有一处集清代至民国时期,众多珠海文人墨客留下瀚墨的高雅之地,这就是珠海著名的摩崖石刻群———石溪。石溪原名“水门”,因为这两块山溪落瀑处的大石形似门户,故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香山场的一位书法家鲍俊在“石门”左侧的巨石上镌刻“石溪”两个大字,从此,人们便把此地叫做“石溪”。
史料记载,清代岭南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鲍俊,香山县下恭都山场乡人,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鲍俊在年轻时期,就经常邀集文朋诗侣,于石溪的山林中筑池养鹅,隐逸浮生。
1831年,鲍俊辞官还乡后,更是将石溪当作他归隐山林的福地,依然广集良友,“涤荡胸中埃”。从鲍俊年轻时期到1897年,石溪的摩崖石刻越集越多,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极具文化内涵的文学书法宝库。
鲍俊(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别号“石溪生”,香山场人。是晚清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名家,被称为“岭南大才子”,为香山文坛领袖。道光二年中举人,次年取进士,其殿试试卷在进呈给道光皇帝御阅的十本之内,道光皇帝御批“书法冠场”,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学官阶六品。
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鲍俊辞官归粤,定居广州,与诸名家“参与其间,亦无多让”。鲍俊晚年荣归故里,在家乡具有极高的的威望。他以诗书画名世,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式的文化名人。晚岁主讲“凤山书院”、“丰湖书院”。有《榕堂诗钞》、《倚霞阁词钞》传世,其诗词佳句多有流传!
文字资源:《香山县志续篇》、《书法冠场:鲍俊与“石溪”》、《山场:在城中村改造中消逝》、《珠海特区报》、珠海市博物馆、珠海市地情信息;
特别鸣谢:香洲区文体旅游局黎映宇先生;珠海中国书法学院张法亭先生;珠海山场村吴流芳先生;珠海长沙圩吴国基先生;
:清风剑客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