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小资讯 > 正文

戊午日是哪一天,三月戊午 是哪一天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不过在有些地方,端午节要分三次来过,初五过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是尾端午,但这只是在农历普及之后,人们为了方便记忆,所定出的节日,那么真正的三个端午节到底是那三天呢?

戊午日是哪一天,三月戊午 是哪一天

有句农村俗语说:“三个端午见晴天,必定是丰年”,意思就是小端午、大端午和尾端午三天都是晴天的话,该年的庄稼收成就会比较好。老祖宗的经验有道理吗?“三个端午”分别指的是哪三天?

最初的端午节于人们对天象的崇拜,也就是对“四象”之一的青龙七宿的崇拜,其实很多传统节日的无非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于对天象的崇拜,一种是对祖先的信仰,而上古文明大多源自于此。

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节”,其实是因为端午临近夏至,而夏至那一天正是青龙七宿在天空中位置最高的一天,所以人们就把夏至那一天定为“龙的生日”,于是就衍生出来很多民间习俗,比如划龙舟,祭龙王以及祈雨等。

端午节也被称为“重午节”,这才是端午节最初的名字,意思就是午月的午日为端午。古人常用干支历来记录年月日时,在十二地支中“午”属火,而午月的午日也就是双午相逢,因此而被称为“恶日”。

农历五月和午月有啥区别?

农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制定的,是一种单纯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小月为二十九天,大月为三十天,这是因为月亮每次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间为二十九天半。而午月则是干支历中的月份,是根据节气而划分的。

农历的月份是时间概念,干支历的月份了气的增强与减弱过程。比如干支历的午月指的是从芒种到小暑之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时候,而中间的夏至则是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从芒种到夏至是白昼增长的过程,从夏至到小暑,是白昼减短的过程,这就是干支历的月份。

比如今年的农历五月就是从初一到三十,而午月则是从农历的四月二十五开始,到五月二十七结束。由于天干共有十个,因此每过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午日,所以今年的午月共有三个午日,分别为:农历的五月初六甲午日,五月十八丙午日,五月三十戊午日。

上面这三天都是午月的三个午日,也就是“重午日”,这就是三个“重午节”的来历。由于干支历中的午日并不是固定的,所以后人为了方便记忆,就干脆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尾端午。所以明日五月十八丙午日才是真正的大端午。

三个端午见晴天,必定是丰年

三个端午指的就是“午月”的三个午日,如果这三天是晴天,当年的庄稼收成就比较好。其实很多农谚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钱难买五月五旱”,“端午一日情,稻收多一成”,“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以及“最怕端午节的水”等,都说明了端午节晴天比较好。

端午节下雨影响麦收和播种

端午期间正是小麦收割的时候,以前的麦收也叫“龙口抢粮”,人们带着镰刀蹲在田里收割,一个好劳力收割一亩小麦都需要一到两天时间,之后还要脱粒和晾晒。这期间如果下雨天,成熟的麦粒就有可能出芽而影响产量,因此每到麦收时节,人们都是趁着天晴赶紧抢收。

虽然南方人不种小麦,但是每到端午节,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梅雨季节,这时候下雨往往是连绵不断的,很容易发大水。而稻田里也会有很多积水,这期间正是水稻分蘖的时候,如果稻田积水太多,就无法完成“晒田”,因此才有了“端午一日情,稻收多一成”的说法。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以前的麦收时间很长,基本上要忙碌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不像现在有收割机,几天就结束了麦收。所以“三个端午见晴天,必定是丰年”,只适用于以前。对于现在来说,麦收已经结束,秋庄稼已经长出来的,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