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小资讯 > 正文

戊己年是什么时候,戊己日是什么时候

在《礼记·月令》中有:“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之言。纵观《月令》全篇,“其日某某”多次出现,这是什么意思呢?

戊己年是什么时候,戊己日是什么时候

很多前人解释的《礼记·月令》中“其日某某”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唯一对的内容就是,戊己是指某个干支含有戊或者己的一天。

出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礼记》本身这段他就是胡逼抄的,搞不好抄的人自己都不晓得自己写的是什么。

不只是《礼记》有问题,和《月令》同源的《吕氏春秋》开头十二月纪也是如此。包括后续大量道教书籍,抄的时候都是自己穿凿附会一个意思就凑合过去了。

抄作业最怕这个,不明原理,生搬硬套,结果往往是驴唇对不上马嘴。

啥?你说《礼记》是周公所作?请注意您的手机,上边有个X,点一下对你我都好。

月令此章,是阴阳家的

为啥?这就要说阴阳家都是干啥的了。

练法术的?那不可能……

司马谈《论六家旨要》评价阴阳家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而《汉书·艺文志》中评论阴阳家说: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可见,按照时令季节安排行事法则,就是阴阳家的活计。月令正是“序四时之大顺”,“以为天下纲纪”者。

详细看类似《月令》的文本,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某月五行如何;天子应该做什么事情、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听什么样的音乐、吃什么味道的食物……这样做有怎样的好处,不这么做会又会什么样的灾祸降临……

如《吕氏春秋》: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

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

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概括的很准确了。

其日某某是指在特定时间发布政令

其日某某当为阴阳家之术语。

这是废话。阴阳家的书里面的术语当然是阴阳家的术语。所以你不按术语解释怎么都是错的。

其日某某说的这么简略,是干啥的啊?

去阴阳家典籍里面找。肯定有说的更详细的。

确实有的。

《管子·四时篇》说:“管子曰:令有时。”,其时是针对政令的。

后面又详细讲到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发五政。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发五政。

哦,原来其日某某是指分别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之日发布政令啊。发五政是指发布五种政令。

《四时篇》还分别记录了四时分别“发五政”的具体内容。如春天的政令内容为

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

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

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

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

五政曰:无杀麑夭,毋蹇华绝芋。

不得不说,其政令内容总体来看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繁荣的,无怪乎阴阳家的人认为是否遵循政令会影响国运。

其日某某是指五行五季历每季开头两天

天干十日一循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个一组一共五组。也是十日以循环。颁布政令固然有其时令要求,但是要求却绝不可能是说政令十天颁布一轮。

显而易见,虽然阴阳家规定了春季甲乙日应当颁布政令,但是肯定必须要指定特殊的一个或者几个日期。故而本题下面说“其日某某”即是指天干带某某的日子,那是有偏差的。

《月令》篇、《十二月纪》这样套都是套不上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对应中央戊己土的季节。是抽离破碎的阴阳五行理论。

完整的阴阳五行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五行配季节。但是季节只有四个,和五个配不上。所以《月令》和《十二月纪》抽出中央戊己土,不配四季。《淮南子·时则训》则将夏三月拆分,抽出农历六月,以四五月配丙丁火行,剩下一个月配戊己土行,与春、秋、冬三月共分五行。

这都是相当“凑合”的方法。很有点不伦不类的意思。其实阴阳五行家,自有一套五行五季历法。

我曾在之前的中有所提及:《黄帝内经》中的长夏是指哪段时间?

抽出其中和日干支有关的:

这个日干支怎么看呢?依前面所说,当以一年360天(天有十日 , 日六竞而周甲 , 甲六复而成岁 , 三百六十日法也),一季72天论。那么一季地支循环六次。天干则循环7.2次。所以五个季节每个季节开头的日干为其日xx。

这样的内容在《管子》中说的更直接一些。

《管子·五行篇》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甲子,木行御……

以甲子日开始木行御,72天结束,第73天为丙子日——可参考上图,这是完全一致的内容,包括《淮南子·天文训》的“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 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段,说的也是这个事情。

按此算法,其日某某的用法,实际上是指木行头两天天干甲乙,火行头两天天干丙丁,以此类推。所以其日甲乙、其日丙丁、其日戊己、其日庚辛、其日壬癸,指的统统是五行五季历每个季节开头的两天。

这就对了嘛,政令发布不可能十天就轮换,而是应该按照阴阳五行家的人的想法,依照时令季节来发布,其发布时间应当在每季开头。

这也就是其日某某的真实含义了。其后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了解阴阳五行家的全套理论,但是偶尔遇到会觉得“诶哟这个牛逼,我要抄一下”,支离破碎的东西抄来抄去,不出问题才有鬼了呢。

现今如何确定?

真确定不了。72日均划五季这法子一年合360天。差得远了。而且冬至日干支也不是固定的。

阴阳五行家为了保证其神秘性,不得不采用一种比较粗疏的方法强行弥合,这都两千多年了,怎么可能还凑的上?

(吐槽一下,这点也是后世尤其宋代多位以易入历的易学家常有的事)

这点包括绝大部分古代不讲节气算法,硬点节气干支和日数的内容。比如古书所言15日一个节气,15日循环于干支排列特别好用,但是对于实际情况的遵循程度就要打折扣。你数一数现在15天这个数还凑的上么?

其实古代节气也不是15天的。这种“硬凑”一部分因为时移世易,另一部分则是,其实古代时候也是和显示不太符合的“硬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