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小资讯 > 正文

历史上臻字取名的人,女孩用臻好不好

历史上臻字取名的人

入关后的满族生活于广大的汉族之中,具有数千年文明的汉文化对满族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包括取名的习尚。汉大名称 多方面的文化内容,满族在有关名字的观念及取名习俗上也因之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一、用字的文雅化

汉族人取名,对于选词用字是非常讲究文雅的,尤其是文人及有身份地位之人,更讲求这一点。在社会上广泛称用的名字,其文雅与否,关系到该人的形象与身份,所以“自古及今,从无名士通人取俗陋不堪之名、字者”。入关前的满族并无这种观念,他们的名字被音译为汉文之后,粗俗鄙陋的字眼虽然随处可见,但他们并不以之为非。成书于崇德元年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便译作弩儿哈奇,多尔衮作多里哄,其叔父之名作把牙喇,号兆里兔。

历史上臻字取名的人,女孩用臻好不好

由于固有习俗的习惯性,这种观念在入关初仍还淡薄。如顺治九年所修的《清太宗实录》中,满族人名的用字,兔、儿、奴、厄等字眼俯拾即是,如身为吏部承政(即后来的尚书)的额亦都第八子,汉文译名便作“兔儿格”,其弟作“以儿邓”;努尔哈赤之侄作“摆音兔”,其第二女嫩哲格格之夫作“打儿汉”额夫。这些人的名字在康熙二十一年成书的《清太宗实录》中,就已分别改作:图尔格、伊尔登、拜尹图、达尔汉额驸了。从当时人名字的用字也可看出这种变化状况,《康熙起居注》的康熙二十年以前部分,记载当时满人名字,仍可见到儿、兔等字眼,如康熙十年的“侍郎哈儿松阿”、二十年的郎中“尔吉兔”、二十年的钦差“萨壁兔”等,但有时儿又作尔,兔又作图,留下用字改变过渡期的一些痕迹。大约在康熙二十几年以后,这类粗陋字眼便基本消失了。

满族接受了在取名用字上的观念,认识到那些不雅驯的字眼有损于他们的形象,也很容易让通过这类用词的名字而联想到他们曾属于所谓的“化外夷狄之邦”,这是满族人名音译为汉名用词文雅化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以汉文取名,而且仿效,挑选那些优美、文雅、响亮的字词,来美化自身的形象,以文、翰、弘、晖、昭、明、辉、灿、璋、琮、亮、英、桂、芳、章、俊、焕等字眼取名者,在皇族及一般旗人中不断出现。这种选词用字,不仅是名称观念、取名习俗上的变化,而且体现了满族在汉族文字、文学方面的某种审美意境。

二、 取字、号

字,是古代汉族男女到成年时,于“名”(狭义的名字)之外所取的另一个名字。取字后,人们为表示对其尊重,便以字称之,而不直呼其名。名与字相比,字是具有尊重意义的名字。文人及官员之间交往以字相称,显得彬彬有礼互相尊敬。号的种类有多种,如自号、绰号、封号等等。取自号者多是文人志士,他们往往自己取个别号,来表示其志向、情趣、性格、崇尚等,或为自己的书斋起个名字,进而以书斋名作为自己的室号。

取字号是汉族士大夫的一种雅好,号作为一种名字,有时比本人的名、字叫得响亮,如苏东坡、王渔洋等,如此称之,表达的是人们对他们的尊崇。满族入关前也有号,如巴图鲁、阿尔哈图土们等,但这种号属于封号,不具备名字的意义。取前述汉族那种字、号的雅好和习尚,最早为满族文人所仿效。

满族入关后之一个诗人鄂貌图(清实录作鄂谟克图),便取字麟阁,号遇羲。鄂貌图为入关前崇德六年科考举人,卒于顺治十八年,他取字号当在入关前后。满洲之一个状元顺治九年满榜魁首麻勒吉,取字为谦六。此后康熙初年的满族杰出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宗室诗人岳端,字兼山,号红兰主人。文昭,字子晋,号夢婴居士、北柴山人。画家胤禧,号紫琼道人、春浮居士。

乾隆以后满族文人取字、号者已相当普遍,这在《熙朝雅颂集》、《八旗艺文编目》等书中有大量记载,不备举。有些八旗子弟虽非文人,也崇尚于取字、号,这些人多出身贵族官僚家庭。如康熙朝的明珠,字端范;乾隆朝名臣傅恒,字春和。明珠与傅恒皆由侍卫入官。乾隆初的刑部尚书傅煦,富察氏,“世以武略起家,也取字为阁峰,号爽斋"。嘉道以后,取字已成满人中非常盛行的习尚,不仅文人几乎个个取字,而且行武出身、任武职者取字也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如:道光初任荆州将军的观喜,字吉兰;道光中成都将军廉敬,字聚之;咸丰初湖南提督塔齐布,字智亭;同治朝盛京将军都兴阿,字直夫;光绪十二年宁夏将军维庆,字桂亭……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满族崇尚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入关后,与汉族文人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官场之中的交往更是日常之事,他们象那样以字称呼汉族士人官员,以表示礼敬对方,同时自己也取字,希望别人称字尊重自己,达到互相尊重礼尚往来的目的。名称取字,表明满族人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受到汉族这种称谓礼俗的规范,并循从、接受这种礼俗,把自己也纳入这种文明礼俗生活之中。这种礼俗的循从,对于密切和加强满汉士人、官员之间的关系可起到有益的作用。取字、号也是一种高雅的崇尚,满族人大量取字、自号,反映出他们对汉族士大夫的时尚及文人情操的普遍崇尚与追求,是尚武的满族在社会崇尚及其价值观念上变化的一种体现。

三、 以名字之义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汉族人取名,喜好以名义寄托某种美好的理想,诸如周占鳌、蔡毓荣、于成龙、邓长泰、薛福成、杨世贵等等。这种取名习尚对满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纷纷仿效,尤其以取希望福禄吉祥长寿之类意思的名字最多。由于这方面含义的字词,汉文比满语要典雅且丰富得多,因而满人多以这类词义的汉文取名。

顺治帝的次子、五子就分别名福全、常宁。以汉文汉义取名,在入关初尚不多见,顺治帝皇子取这种名字,还只能说是一种“试行”。以后康熙再为其诸子取名,除一人用满语外(此子后来夭折),其余34个皇子,全部用汉文,且汉义多为福寿吉祥。最早的几个儿子名承祜、承瑞、承庆、长华、长生、万黼,只可惜这几个皇子并未承受到昊天所赐之洪福祥瑞,更未能百岁长生常享荣华,全部夭殇。后来诸子排字取名,上一字皆用“胤”字,下一字取“示”补之字。胤,义为后代,下一字取用的如褆、礽、祉、祜、祚、禄等,皆有“福”之义;祥、祯意义则为吉祥。这些字与上一字“胤”相配合,寄托着康熙对后代子孙幸福吉祥的美好的思望。

上有所行,下必效焉,此后,以汉文福寿吉祥康泰等字词取名,也在旗人中流行起来。如康熙后期内阁学士中的达寿、工部左侍郎常泰、三等公增寿(彭春之子);雍正中礼部尚书常寿、庶吉士松寿;乾隆中的几位庶吉士嵩贵、景福、福保,领侍卫内大臣福禄、大理寺卿长福、户部右侍郎吉庆、江苏巡抚安宁,等等,都取的是这类名字。另外,以满语取这类含义的名字也很多(详见后述)。除了这种福寿祥庆之义的名字,还有取诸如世臣、世杰、世魁、文达、文硕、文蔚、奎照、奎耀、奎焕、英翰、桂丰、成勋等义名字者,这类名字,寄托着取名的尊长对被命名者文运亨通、显达于世的厚望。乾隆中期以后,取前述含义汉文名字者更大量增加,因而嘉道以后,史籍中所看到的任文武官职的旗人,这类名字占有很大比例。

在这类寄托某种希望的名字中,又以取福寿富贵、吉祥康泰等词义的名字最多,这种意向的集中性,与取寄希望之类名字所体现的希望方面的广泛性相比,表现出它的特征。由于意向集中,因而这类含义的字词在旗人名字中使用率非常高。光绪朝曾担任礼部侍郎的宗室宝廷,其二子,一名寿富,号伯福,别号一二;另一子名富寿,号仲福,别号二一。光绪朝江西巡抚的三个连任旗人,一名德馨、一名德寿,一名松寿,三人名字皆未出德、寿二字,故时人戏曰:“此三人名片但须易一字耳”。

重名现象也很常见,如嘉庆二十几年的浙江布政使、盛京兵部侍郎、同治十年的文渊阁大学士,三人都叫瑞麟;乾隆中期,官场上有三个叫富德的,分别为盛京兵部侍郎、理藩院尚书、盛京户部侍郎(乾隆十三年召回京)。由于满语这类词较少,所以以满语取这类含义名字者大多集中在那几个词上,为:丰绅(或丰绅XX)、扎拉芬(或扎拉丰阿)、赛冲阿等,重名或取名相似者当然也很多。丰绅满文有福分、造化、福祉之义。嘉庆十八年的成都将军、光绪二十三年的宁夏将军都叫丰绅。和珅之子叫丰绅殷德。和珅弟和琳之子名丰绅宜绵,乾隆第四女和嘉公主与福隆安之子名叫丰绅济伦。“殷德"是满文的汉字对音,义为兴旺;宜绵,义为荟萃、聚泽、并臻。这两个词与丰绅组合,其义可见。丰绅济伦本名济伦,丰绅二字,乃是他的外祖父乾隆皇帝所赐。扎拉芬,满文义为“寿”,康熙二十年的左副都御史、嘉庆二十三年的福州将军、咸丰初的西安将军,都叫扎拉芬。乾隆朝旌表的满洲旗人女子的丈夫中,名扎拉芬者就有九名。嘉庆时期的大学士百龄(汉军旗人),其子亦名扎拉芬。先是,百龄有子不育,年过六十方得此子,嘉庆帝闻之也甚为欢悦,特“加恩赏伊子名扎拉芬,俾得健壮长成”。丰绅殷德一名,则是乾隆所赐,他是乾隆最宠爱的掌上明珠和孝公主之额驸。满人中叫赛冲阿的也不少,嘉庆朝镇压蔡牵起义的广州将军就名赛冲阿。赛冲阿,满文义为嘉美、吉庆。

从前述取名意向的集中以及皇帝赐名的情况可以看出,从皇家、官僚贵族、满族皇帝到一般旗人,对于福寿康泰、吉庆祥和等都抱有超乎其他的强烈憧憬。如果我们再 到以下现象,或许看得更清楚些:

清朝的年号,康熙,安泰康宁之义。嘉庆,满语即“赛冲阿”;祺祥(后改同治,若非改变,同治一朝即以祺祥为年号),吉庆祥和之义。皇帝万寿节、皇太后圣寿节庆贺的格外重视。皇帝生辰受贺仪,自明代“始与元日、冬至并称三大节”,但有明一代庆典简约,“不受献、不赋诗、不赐酣、不斋醮”。清代则大张其事,万寿圣典,“率上嵩呼之盛,实极古今未有之隆”。皇太后圣寿节,“列代以来仪文未备”,清代则皇帝“亲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承欢迓福之懋典,为亘古所未有焉”。以上庆典尤以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朝最为隆重。历朝清帝每年年终都要亲自书写福字、寿字,颁赐中外大臣,这是清代所特有的一种高规格的祝贺性赏赐。这些现象与前述取名、赐名所表现岀的憧憬和追求,反映出当时一种颇具特征的社会心理和崇尚,是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四、取名与神佛崇拜相 。

清初,旗人中出现以XX保为形式的名字。大约在康熙中期以后,这种名字成为满人中一种颇为时髦的称呼,而且突出表现出了崇拜神佛的特征。请看:顺治帝兄弟后裔,高童之孙名释迦保;肃亲王豪格之孙名迦蓝保;叶布舒之曾孙名灶神保;恭亲王常宁第六子名文殊保;穆尔哈齐后裔中叫XX保者有:***保、天师保、三官保。一般旗人中除有用以上名字取名者外,还有诸如牟尼保、罗汉保、金刚保、观音保、普贤保、普陀保、关圣保、老君保、佛爷保、佛喜保、诸神保、众神保等等。从这种名字可以看岀:

它并非满语,而是以汉文汉义所取之名,所以不是满族旧有的名字,中没有以此为名者,应是旗人入关后所创。突出表现出神佛信仰的色彩,其中之“保”字,当是祈求神佛保佑之意,同时也寄托着取名者的某种愿望,与前述寄托福寿吉祥之类希望的名字有类似之处。具有在神佛信仰上的一些特征。汉族人在宗教信仰上不象欧洲、、印度等地区一些信仰基督教、教、佛教的民族那样专一,属于多神崇拜,在信仰上也采取实用主义,教义上不求多深的悟解。满族本属多神崇拜,因而不仅将汉族所信仰诸神佛如来佛、观音***、关帝、土地等纳入萨满教所供奉的神祇行列中去,而且象一般信佛的那样,供佛不念佛经、不听讲经。这种信仰特征在他们的取名中也反映出来,诸如佛教之释迦牟尼如来佛、观音、文殊、普贤等***,道教之老君、天师、关圣帝君以及灶神等等,皆拈而用之,下加保字,祈求其护佑。

还有一种与“XX保”相类似的名字为“X保住”,如:神保住、佛保住、僧保住、官保住、留保住、锁保住等,在满人中也很流行,这类名字带有入关前x住(或珠,满语ju音)、XX住(或珠)之类名字的痕迹,但已明显是以汉文汉义取名,与XX保之类名字一样,也带有祈求神佛等保佑的色彩,而寄托的希望则很明确,即祈望不致短命夭亡它与取松寿、嵩寿、百龄、长龄之类名字的目的是一样的。这类名字的流行,是当时孩童成育率低、家长希望其健壮长成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社会现射地反映。

五、避讳

避讳,是汉族在称谓方面的一种特殊礼俗,它是指对尊长或其他应尊敬的人,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他的名字,甚至名字的同音字也要回避,即所谓避嫌名。取名当然更要避讳,避免同名、同字。它是维护尊者身份地位的一种礼制。

避讳分两种,一种是国讳,是举国之人都要避讳的名称,主要指对皇帝、皇太子名字等的避讳。这种以行政命令公布的对某人的普遍性避讳又称官讳;一种是私讳,是指为自己或对方尊长的避讳。入关前满族并无避讳之说,入关后更先接受这一礼俗的是满族皇帝,确切地说是从康熙帝开始,顺治帝福临并无避讳,否则其子不会命名福全,此后满人中用福字取名者也非常多。清代皇帝的避讳,属于封建王朝传统的皇帝制度,此处不作赘述。

清代在避讳制度上有一点特殊之处,是对满族宗室王公及满人高级官员的名字要避讳,并定之为官讳。这种避讳在往代汉族王朝中是很少见的,其目的,当是以这种汉族礼制树立和维护满族上层统治集团的尊严与地位,其实行与满族内部等级的悬殊性与森严性也有一定关系。清世宗规定:“内外小臣,名与诸王大臣同者,酌量改易。”谕旨发布后,正巧两江总督査弼纳奏请将千总刘允祥提升。雍正在奏折中发现此人名字与怡亲王允祥同名,因斥之为“违旨不敬”。乾隆五十八年,火器营护军有名“阿敏”者,因提升而引见。乾隆在绿头牌上见到此名后大怒,指斥此人“与太宗文皇帝御兄二贝勒重讳……此讳系断不可重者。”因严厉申饬该旗都统,令改其名为阿勒坦,并命通谕八旗,此后“若再有似此者,务将该都统一并议处!”。此后,嘉庆帝也曾发布“禁旗人命名与宗室王公及旗人大臣同名”的上谕,并令与湖南巡抚景安同名的昌吉知县景安改名。这类谕令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因为满族王公大臣在世与不在世者不计其数,其名讳如何能全部知晓?所以尽管乾隆“展降训谕饬禁”,嘉庆时仍是“官员兵丁内,与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虽无甚效果,但这种官讳作为一种制度,在清代是实行过的。

避私讳的习俗在满族中形成稍晚,皇族接受这种礼俗要早些,但在康熙中期以前尚无这种意识,出生于康熙十年的著名宗室诗人岳端,便与其父安亲王岳乐在名字上有相同之字,岳端是在后来才“改名蕴端”的。康熙三十二年二月,清圣祖明确规定,皇族成员取名与本族长辈同名,以前有重名犯讳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与本人长辈名字有相同之字也属犯讳,道光年间,废太子允礽之六世孙福琨乃溥字辈,本应叫溥琨,因其祖父名奕溥,故道光帝特令其易溥为福。

避私讳的礼俗在一般满人中同样实行。叩拜的拜字是书信、请柬等常用之字,鄂尔泰因其“父名鄂拜,故终身笺柬只书顿首,不书拜字”。鄂尔泰是雍乾两朝大学士、军机大臣,官员与其来往颇多,这些官员们也当然地要遵从其家讳,避其父亲之名,书信、公文及言谈中避免写出或说出“拜”字,一时“中外靡然从之”。清末,避私讳的礼俗在满族官员中愈益流行。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裕德,最忌讳触犯其先人名讳,他任主考官时,因其父名崇纶,便令各房考官凡是写有“伦”、“崙”等字的试卷,一律不得推荐;左都御史贵秀,听说京城内有个戏班子叫“贵秀堂”,于是差人勒令该戏班改换名称;当时社会上流行新名词“改良”,陆军部的铁良及锡良最厌恶这两个字,凡有人当其面提及“改良”二字,必遭其申斥。

六、女子名字对男子的寄附性

翻阅文献及档册,便会发现,入关前及入关初,满族女子无论其属于皇家贵族,还是一般旗人之女,也不论其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出嫁后也不论其是正室嫡妻还是庶妻小妾,都有名字见诸典册。如努尔哈赤之妻名哈哈纳扎青、衮代、阿巴亥;济尔哈朗侧室名乌努占、舒纪、苏迈;努尔哈赤之女名莽古济、穆库什;皇太极之女名马喀塔、雅图、阿图等。一般旗人之妻、女也都有名字。

但到康熙十几年以后,典籍中已全然不见女子之名了。从《八旗通志•列女传》所记来看,康熙十几年以前旌表的满族妇女,都记为某人之妻名XX,此后,皆作某人之妻XX氏,无名,或仅作某人之妻,连她的原姓都不表。未婚者,作某人之女,也无名。直至该书截止的乾隆六十年,共120年间所旌表的9600多名女子,无一例外。皇家宗谱《玉牒》,自顺治朝以后各皇帝之女及宗室王公,一般宗室之女,也都没有名字,《玉牒》仅按其排行序列,记为某人的之一女、第二女、第三女……。道光时的宗室奕展曾说:“今之满洲妇人未有命名者矣”。他的说法有些绝对,如满族女词人顾太清就有名字,且不止她一个。但如前所述《八旗通志》中近万名满洲旗人女子竟无一人名字之记载,说明康熙十几年以后,即使某女子取名,在 典籍中也是不被表诸简端的,她们如汉族妇女一样,只能称作某人之女或某人之妻,这种写法,表明她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而依附于男性之下。

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入关后的满族接受了汉族那种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这从入关后(主要是康熙以后)大量的满族女子为亡夫守寡,以及满族男子已经不屑于娶已婚之妇等情况也可以看出。所以满族女子名字在 黄册中消失、寄附于男性之下,并非孤立的现象。

以上就是与历史上臻字取名的人相关内容,是关于康熙的分享。看完女孩用臻好不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