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尧
周武王在《尚书·泰誓中》说:“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在周武王看来,周朝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并最终坐稳江山,既是商纣王尽失民心众叛亲离的结果,更是与这十位平乱能臣齐心协力的辅佐分不开。这十个人分别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这其中的太公望就是姜子牙,邑姜就是姜子牙的女儿。十大元帅,姜家占其二,可谓功高至伟啊。
周武王当年推翻商王朝的作战部署,应该是兵分两路。一路是八百诸侯会孟津,这之前都演习过一次,效果不错。一路就是周武王亲自率领的“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吕氏春秋·简选》)的特种兵,这是实施斩首行动的突袭部队,而这支部队并没有去孟津集结,而是进入了山西腹地。为什么这样肯定呢?司马迁记录过一段“叩马而谏”的故事,让我们看出来端倪。《史记·伯夷列传》载:“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伯夷、叔齐本是商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欲立叔齐继位。到其父卒,叔齐让于伯夷,而伯夷不违父命,于是就逃跑了。叔齐一看老大伯夷逃走了,自己是老小,也不愿继位,于是就也逃跑了。孤竹国人只好立中子继位。伯夷、叔齐听闻西伯昌善待耆老,于是,就想去投奔周文王姬昌。
然而,在半路上,他们就听说西伯昌被商纣王杀害了。不仅杀害,大概是连尸首也没有留下。这不来报仇的周武王姬发,竟然在自己的指挥车上就载着周文王姬昌的木主,要东伐商纣王去。正好在路上就遇到了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牵住马缰,向武王姬发进谏说:“父亲去世你不打发安葬,而是大动干戈,这就是你们周国所说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起兵弑君,这就是你们周国所讲的仁吗?”左右将士不明就里,就想收拾这两个人。而姜子牙姜太公说:这是道义高人,放过他们吧。于是,伯夷、叔齐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而是就近隐居首阳山。当武王灭商之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辱,“义不食周粟”,直至饿死首阳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平阳府蒲州东南十五里,首起蒲州,尾接太行,南跨芮城、平陆,北连解州、安邑及临晋、夏县、闻喜之境……延长数百里,随州郡而异名,一名中条山,一名首阳山,又有蒲山、历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潴山、独头山、陑山、吴山之名。”由此可见,周武王的特种部队确实是进入了山西,直至来到阳泉境内荫营、千亩坪一带,才停留下来。
四川有位学者何焱林根据万年历精确推算出武王灭商的每个时间点:
周武王伐纣日期为农历辛未年庚寅月壬辰日,夏历正月初二。也就是公元前1070年2月23日,伐纣大军出发。
第二天,也就是初三癸巳日,即2月24日,周武王的特种部队自周出发,于征伐商。
农历辛未年庚寅月戊午,夏历一月二十八日,即3月21日,“王次于河朔。”周武王的部队在河朔驻扎了几天?一个“次”字,告诉我们至少三天,何以见得?《左传·庄公三年》有这样的记载:“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这说得很清楚,古人把住两晚上称之为“信宿”,超过两晚上,就称之为“次”。而同一天,从西而来的各路诸侯大军,也全部集结在了黄河北岸,“群后以师毕会”。(《尚书·泰誓》中语)
农历辛未年辛卯月甲子,夏历二月初四,即3月27日,战于牧野,一战克商。“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吕氏春秋·简选》)
老先生的推算,得出来一个结论,那就是证明了《尚书》独有之古文篇目《泰誓》上、中、下三篇及《武成》所提供之时间准确无误,从而证明《尚书》古文独有之二十五篇不是伪作,所谓汉烈宗刘聪攻破洛阳,致今、古文《尚书》扫地无余,及梅赜献书,史传无征,纯属传说,不足为信。
而《尚书》之《泰誓》、《牧誓》、《武成》、《洛诰》所示时间节点,与万年历如此密合,除当时记录,后世追述,尤其在无编年史时期,不可能如此精准,故此诸篇之原始文件,必出姜子牙之手,后***为西周早期史官档案。否则,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源头的文献巨著《尚书》,就凭一些虚妄学者的所谓断言,就批为伪书,这大概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我相信老先生的推算,我也认同老先生的结论,我更维护《尚书》的历史地位与权威,否则,三千年前的这一段历史,将一片黑暗。
那么,我就格外 《尚书·泰誓》中篇的记录。公元前1070年3月21日,“王次于河朔。”这一天,周武王的特种部队驻扎在河朔。这河朔在什么地方?史书注释,五花八门。有说黄河北岸的,有说包头一带的,还有说河北中、北部的。平定县柏井村淮阴寨有一通《唐宋柱石题名》柱中书:“天宝十五年六月,郭子仪、李光弼引兵,从此入井陉,定河朔。”非常明确,这河朔是今天的正定无疑。《旧唐书·裴度传》写道:长庆“二年三月,度至京师。既见,先叙克融、廷凑暴乱河朔,受命讨贼。”此河朔之乱,即是指唐朝安史之乱后发生在正定的王廷凑“河朔暴乱”,也说明河朔在历史上就是指包括今娘子关所在平定县的正定地区。同样的事件,光绪版《平定州志·兵事》记载:“长庆初,河朔之乱,裴晋公驻兵承天军。”光绪版《平定州志补·诗》中,“冠山院长历城李兆勖《承天山访古诗十首》之《唐裴晋公韩文公题名》”有“晋公昔讨河朔贼,昌黎继抚镇州乱”这样的诗句,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而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在描述上党地理位置的时候,也说到了河朔:“上党四塞之固,东带三关,据天下肩脊,当河朔咽喉,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太行瞰其面,并门负其背。”这显然是把井陉古道称之为“河朔咽喉”。
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这样明确的论述:真定“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寥寥数语,真定据南北通衢,扼冀晋、控中原的战略要地形势表露无遗。正因为如此,“河北有事,滹沱、井陉间,马迹殆将遍焉”,真定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井陉古道的重要,历史上的平定长时间归常山真定管辖,从赵简子开始,到韩信下赵,从唐朝平安史之乱、河朔之乱,到宋朝下河东统一中原,井陉古道将真定与平定这块土地,紧紧地 在了一起,从来都不曾分割。《平定州志·與地沿革》载:平定,“战国时三卿分晋,属赵。”“东汉属常山国。”“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置平定军,属镇州。”可见,历史上的平定,很长时间都与正定为一体。
可以这样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唐宋大一统后的历朝历代,在诸侯争霸、群雄并起、金戈铁马的岁月里,谁占据了真定(包括平定),谁就占据了先机。正如宋代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宋祁所说:“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由此可见,河朔就是井陉古道所连接的真定平定这块战略要地,真定是河朔根本,而井陉古道是河朔之咽喉。
那么,这河朔之河,就是桃河之河,是绵河之河;河朔之朔,就是桃河之北,绵河之北。而在桃河、绵河之北,能与周武王伐商有文献记载的唯一重合,只有阳泉郊区千亩坪之“千亩”与其丝毫不差,这里也正处在井陉古道咽喉之地。这难道不是确凿无疑的结论?!“王次于河朔”,翻译过来就是“周武王大军驻扎在河朔千亩之地”,不是驻扎了一晚上,而是驻扎了两三天,这就是结论。
因为那“敷政天下”的“千亩帝籍”是周武王相中的,是周武王亲自命名的,周武王没来过这里,没亲自踏上过千亩之地,怎么可能把这块吉田宝地当成自己的“千亩籍田”呢?
既然“王次于河朔”,井陉之道就在河朔,而周武王命名的“千亩”也在河朔,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判定,周武王的铁甲雄师,就驻扎在今天的千亩坪一带。千亩坪南的古村荫营,就应该是周武王伐商大军将士们的军营。以及三都,三郊,三泉,这些地方水源充足,给养丰富,是天然的后勤补给之地。河朔千亩,这里进可攻,退可守,是周武王伐商当然的更佳根据地,可以说,这里是周王朝的摇篮。
完全可以想象,公元前1070年3月21日,那是一个春天,在今天的千亩坪上,周武王 在高处,下边 着姜子牙、周公旦等,也 着自己的夫人邑姜,三千虎贲军与三百辆简车,整齐列队。在这里,周武王姬发又一次向他的将士们发出了战前动员,“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尚书·泰誓》中语)那铮铮誓言,既是讨伐无道昏君的正义之声,更是凝聚人心同仇敌忾的必胜信念。 在古老的千亩坪上,我们仿佛都能听见那响彻云霄的战地怒潮。
也正是在这一次誓师中,成就了直到今天我们还非常喜欢使用的那个成语:“同心同德”。千亩坪,是成语“同心同德”的发源地。
这样,武王伐纣,是“次河朔”,入井陉,然后直奔“南单之台”。
出发的时候,桃花女和邑姜亲自送姜子牙和姬发来到漾泉五渡河边,桃花女拉着姜子牙的手,是一千个不情愿,一万个不舍得。她说:老头子,你们要是失败了,我和女儿也不活了,就从这里一头栽进河里去。
姜子牙哈哈大笑道:桃花女要是跳到这河里,那不就成桃花河了?你们放心,我们一定能够成功。你记住,当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这里将桃花盛开,到那时,这河才是名副其实的一条桃花河。老婆子,你和女儿就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姜子牙和姬发与大军出发了。
于是,桃花女与邑姜就在这河边天天等着……
与此同时,商朝殷都朝歌的周围,甲士四万五千人也已集结完毕,严阵以待。
周武王姬发的队伍,乘着夜幕发起的夜袭战,神不知,鬼不觉,摸到了商纣王受的寝宫。古本《竹书纪年》写道:“武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这说明在南单之台,连商纣王自己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被周武王姬发擒住了,也就在这时,天色才刚好蒙蒙亮。
失去更高统帅的70万商军,被周军如雷贯耳的呐喊声所惊醒,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冲,前徒倒戈的商军,简直乱成了一锅粥,自相残杀,血流漂杵。正在这混乱不堪之际,周武王的三百辆简车与三千虎贲军押着商纣王受来到了鹿台,顿时整个战场安静了下来。
只见商纣王“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然后“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太白旗。”(《史记·殷本纪》语)这是公元前1070年3月27日发生的牧野之战,短短一天,战斗就结束了。
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这样写到:“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於牧野。”这就完全证明了周武王灭商,确实是在“六师未至”的情况下,靠特种部队“锐兵”实施了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
也就在那一天,邑姜在五渡河北岸等着,桃花女在五渡河南岸望着,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只见百里河岸,桃花盛开,百里桃花,落英缤纷,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这里的坡,是桃坡,桃叶坡;这里的沟,是桃林沟,桃花沟;这里成了桃花盛开的海洋。
胜利了——邑姜向母亲喊着。
胜利了——桃花女向女儿喊着。
从此,这条母亲河就被亲切地称之为桃花河,简称桃河。邑姜望夫的地方,就被称之为王垅。而桃花女望夫的地方,则尊称之为王母垴。
尘埃落定,周武王姬发则非常感念河朔千亩,千亩之地,吉祥如意。于是,周武王就将这万山丛中的这块平地,命名为“千亩”,并封之为帝籍,成为属于周天子自己亲自耕种并维护的一块吉地。
以前我不明白,平定这地方怎么就不分封呢?难道是“名山大泽不以封”(《礼记·王制》语)吗?可咱这地方是名山大泽吗?盂县有仇犹国,昔阳有肥子国,井陉有鲜虞国,后来还有中山国,虽然这些小国的命运都不好,可毕竟还是有所分封啊。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古老的石艾这块土地,因为有周武王命名的“千亩”之地在,所以,这里包括那条极其重要的井陉古道,都是直属的,是直隶的,是直辖的。这“千亩之地”,本就是周王朝周天子直管的一个特区!
以上就是与易通万年历 正版相关内容,是关于井陉的分享。看完易通万年历老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