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正在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谷。好山、好水、好空气对于市民来说是令人向往、稀缺的资源。在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生活着一群“百岁寿星”,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洗礼。他们从黑暗的旧社会到 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饱受了旧社会生活的打磨,也享受了新社会幸福美满的晚年。值此重阳之际,走近这些百岁老人,看看他们的“长寿经”。
百岁寿星,是世纪变迁的见证人。日前,平谷区档案馆编研出版了《百岁老人百岁经·百岁老人话党恩》一书。追忆百年历程,真实、生动地见证再现历史,表达老寿星对新中国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的热爱,鼓舞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平谷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00岁“老寿星”手捧平谷区档案馆赠送的“档案”资料。图片 :平谷档案
张瑞莲
女,1916年8月13日出生,105岁。平谷区镇罗营镇下营村人,娘家是平谷区镇罗营镇五里庙村,膝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张瑞莲小时家里穷,13岁开始就被寄养。长大后结婚嫁到镇罗营镇下营村,一直以务农为生。老人生来性情开朗,爱说爱笑,为人和善。邻居90多岁的孙家奶奶说:“一辈子没见过张瑞莲和邻里动过气、打过架、拌过嘴。啥话从张瑞莲的口里说出来,总是那么顺耳,让人爱听。”老人一生生活简单、独立,不爱麻烦子女和他人,102岁前老人一直自己起火做饭。如今,老人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住进镇敬老院,安享晚年生活。
范永贵
男,1919年9月28日出生,102岁。平谷区马坊镇小屯村人,膝下一个女儿,现居住在平谷区仁合家园小区。
老人一辈子喜欢唱戏,当年是小屯村剧团的“名旦”,是平谷西南两大剧团的“名角”。抗日战争时期,范永贵爱人为八路军做军鞋、缝棉衣,范永贵利用早晚推着独轮车,绕过鬼子据点,为八路军送军鞋、送棉衣。新中国成立后,老人一直在村里务农。因为年轻时念过两年私塾,有文化,生产队就派他记工分。老人平时总是闲不住,主动帮乡亲们干活。平时也总是沉默寡言,乡亲们称他是“老好人”。农闲时,练功、唱戏是他生活的全部。修建海子水库时,老人参加了建设队伍,业余时间还进行诗歌创作。代表作《水库是个聚宝盆》:“水库是个聚宝盆,满库清水如白云,银水流到田地里,遍地黄土变成金。”范永贵老人创作的这首诗歌至今保存在平谷区档案馆中。
范永贵老人性格开朗、幽默。爱人去世后,老人与女儿一起生活。如今,女儿也已80多岁了,老人开始和外孙女一起生活。在家人悉心照料下,老人身体非常好,常年保持着饭后遛弯的习惯。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能读书、看报,还能拿笔写字,范永贵老人那演过戏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
朱月新
女,1919年11月14日出生,102岁。平谷区金海湖镇中心村人,娘家是平谷区金海湖镇将军关村。
抗战时期,老人是村里的妇救会主任,组织全村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缝军装。老人一生只有一个女儿,现已经80多岁了,如今朱月新和女儿一起在两个外孙家轮流居住。老人常说:“年轻受苦,老来享福才叫福,人得知足;感谢党,感谢的好政策。”朱月新老人现在身体很健康,眼不花,耳不聋。她每天拄着拐杖坐在马路边的石阶上晒太阳,看着人来车往,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于李氏
女,1919年10月17日出生,102岁。平谷区夏各庄镇夏各庄村人,娘家是平谷区东高村镇大旺务村,膝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于李氏的丈夫于润福略懂些日语,抗日战争时期,他为躲避日寇招揽,一个人躲到了山西。家里的生活劳作、抚养子女责任都落在了于李氏一人身上。新中国成立后,于李氏先是在生产队参加农田劳动,后又为生产队做香油、卖香油。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责任田的同时,于李氏和丈夫一起开了“夫妻店”,经营起香油坊。由于香油品质好,生意兴隆,在夏各庄一带非常有名。于李氏一家也因此脱贫致富,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5年,丈夫去世,于李氏老人开始轮流和三个儿子一起生活。老人生性乐观,凡事想得开,不生气。生活观也是简单、淡泊,和睦邻里。2022 年6月22日,于李氏老人,溘然长逝,享年102岁。
张秀荣
女,1919年10月7日出生,102岁。平谷区金海湖镇郭家屯村人,娘家是平谷区金海湖镇烟筒岭村,膝下一个儿子、六个女儿。
抗日战争时期,郭家屯村建有八路军被服厂,张秀荣当年是为八路军做被服的积极分子。新中国成立后,老人一直在家务农,养儿育女成为她多半生的追求。为了把孩子养大成人,张秀荣老人吃了很多苦。如今赶上好政策,每月发生活补贴,加上儿女孝顺,老人不再操劳,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有趣的是,在老寿星100岁的时候,还让孙子教她识文断字,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如今,张秀荣老人虽然已经不能练字了,但每天一家人吃饭都要围坐在一起,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赵淑清
女,1920年2月26日出生,101岁。平谷区马坊镇洼里村人,娘家是河北省三河市义和庄村,膝下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居住在平谷区都丽豪廷小区。
抗日战争时期,赵淑清家是有名的“堡垒户”。赵淑清的丈夫是八路军13团侦察连连长,立过不少战功。赵淑清在村里担任过妇救会副主任,做军鞋、军装, 岗、放哨,筹粮、送衣,样样抢在前。那时八路军战士也经常吃住在她家。1948年4月1日,在村干部张树山、徐士臣的介绍下,28岁的赵淑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迄今党龄73年。
新中国成立后,赵淑清担任村妇联主任。不但是村里生产之一线的妇女带头人,村里的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等大事小事也都离不开赵淑清的调解。在洼里村,赵淑清永远是“干部”。从妇救会副主任到妇联主任,赵淑清一路走来,靠坚定信念、乐观向上、担当抗压的个性,熔铸了一位人的特有风骨。
现在赵淑清在儿子家居住养老,记忆一时清醒一时模糊。采访中,老人很多事记不清楚了,说不明白了,但她唯一记得清、说得明的话就是:我这一辈子始终忠诚于党,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因为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
蔡谭氏
女,1920年4月26日出生,101岁。平谷区金海湖镇韩庄村人,娘家是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膝下两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居住在金海湖镇韩庄山海名居小区。
老人一生都忙碌于田园里、院子里、锅台旁、灶火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成了她一生的追求。丈夫去世后,开始和儿子一起生活,两个儿子轮流赡养。2013年,韩庄村新农村改造,93岁的蔡谭氏随儿子住进了楼房。如今,101岁的老寿星蔡谭氏子孙满堂、儿女孝顺、生活幸福、安享晚年。
高桂珍
女,1920年4月22日出生,101岁。平谷区东高村镇北张岱村人,娘家是河南周口镇,老人一生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剩下三子、五子和女儿。现居住在平谷区金乡西小区。
高桂珍与爱人郑合相识在抗日战争年代。郑合是平谷区北张岱村人,当年在冯玉祥的部队当兵,后参加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合退役在河南的周口镇与高桂珍结婚。全国解放后,高桂珍随丈夫回到了平谷,以务农为生。1965年丈夫去世,高桂珍一人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如今老人已是五世同堂,儿孙都很孝顺。虽然老人行动不便,但是精神矍铄,儿子每天用轮椅推着她出去晒太阳,一日三餐精心照顾。高桂珍老人年轻时受了很多苦,恰是赶上好时代,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常常教育子女:“心要宽,要知道感恩,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王品芝
女,1920年9月16日出生,101岁。平谷区夏各庄镇张各庄村人,娘家是平谷区夏各庄镇夏各庄村,膝下两个儿子、四个女儿,现居住在平谷区夏各庄新城西区。
年轻时,为了维持生计,王品芝和丈夫开过布匹店。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全家以务农为生。丈夫身体不好,田里农活、家里事务都落在王品芝一人身上,王品芝一个人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
改革开放后,丈夫陈崇文又做起了布匹买卖,王品芝一边帮着照看生意,一边料理地里的农活,虽然忙碌,但生活越来越好。不幸丈夫在66岁时去世了。2022 年,夏各庄新农村改造,年龄越来越大的王品芝老人随儿子一起搬进了楼房新居。现在,老人虽然百岁高龄,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行动自如。还能做针线活,自己洗衣服,每天都要到楼下走走,晒晒太阳,和邻居们聊聊天,享受新时代美好幸福的生活。
高淑凤
女,1920年10月8日出生,101岁。平谷区夏各庄镇夏各庄村人,娘家是平谷区夏各庄镇马各庄村,膝下两个儿子、四个女儿,现居住平谷区夏各庄新城东区。
高淑凤的丈夫是个铁匠,年轻时高淑凤与丈夫一起开过铁匠铺。别看高淑凤是女人,但拉风箱、抡铁锤,样样都行。打铁也练就了老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老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老人干庄稼地里的农活也是一把好手,薅苗、耪地,样样在行,春天刨地边儿,伏天下麦场,高淑凤都是行家里手。靠夫妻二人的辛勤劳作,终是把六个孩子养育成人。
如今,高淑凤老人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行动稳健,自己会乘电梯,每天要下楼去晒晒太阳,走一圈。年轻时的生产生活磨练出了老人一副好身体,如今在党和的关怀下,高淑凤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庞连芬
女,1921年1月28日出生,100岁。平谷区马坊镇早立庄村人,娘家是河北省三河市唐回店村,和小儿子一起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庞连芬担任早立庄村妇救会主任,负责做军鞋、军装、 岗、放哨,员、八路军战士经常吃住在她家里。丈夫担任村贫协 ,当时一个家庭两名干部,为抗战作着贡献。如今,老人四世同堂,孙子、孙女,大多是她一手拉扯大。
84岁时,庞连芬做了“白内障”手术,手术做得好,现在双眼依然明亮,看啥都清楚。不幸两年前摔坏了大胯,至今靠轮椅踱步。因当年没如愿加入中国,这也成为她一生唯一的遗憾。但庞连芬一直把自己当成党的人,自我介绍的之一句话:“我是党的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不停地重复:“好,就是我娘家人。”
以上就是与9月28日出生的人性格相关内容,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分享。看完今年9月28号宝宝出生好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