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小资讯 > 正文

11月21日出生的人很可怕,11月13日出生的人

11月21日出生的人很可怕

2022 年11月1日,一条“女孩晨跑失联”的消息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让无数人为之忧心。

11月21日出生的人很可怕,11月13日出生的人

湖北女孩朱某今年21岁,一直有晨跑的习惯,11月1日早上6点多,她像往常一样出门,准备去家附近一处公园晨跑和爬山。

7点41分的时候,她曾和父亲通话,说自己有点累,问父亲能不能来接一下。父亲说,马上就要去上班了。

大概父女俩都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今生的最后一通。

8点20分,父亲再次打询问时,发现朱某已经关机了。

迟迟等不到女儿回家,心急如焚的老两口报了警,并张贴寻人启事,去朱某最后晨跑的公园一遍遍地寻找,警方甚至出动了警犬和无人机搜山,但都一无所获。

一天过去,两天过去,朱某生还的可能性在一点点减小,但所有人始终心存着一点希望,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直到11月5日,希望破碎,搜寻人员在山顶找到了甜甜的遗体。她衣衫凌乱,身上带着多处伤痕,被***在杂草和落叶之下。

朱某遇害的消息让许多人痛心,惋惜和愤怒,但同样令人痛心和愤怒的,还有 上一些扎心的评论:

“防范意识太差了,不懂得保护自己。”

“跑步跑去山上多危险,多注意安全就不会遇害了。”

“女孩子还是不要一个人跑步了!”

……

这种言论,真耳熟,但是即使听过很多次了,每次听到,还是觉得刺耳。

不得不说这是 络上一个很普遍却奇怪的现象,当一起案件发生时,如果受害者是男性,舆论会更加 案件本身,以及谴责凶手。

但当受害者变成女性,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带上性别标签,甚至表达“受害者有罪论”,认为被害女性“不该如何如何”。

2022 年5月5日晚上11:50,21岁的空姐李某叫了一辆顺风车到火车 ,准备坐火车回老家参加亲戚的婚礼。

没过多久,李某给同事发微信,称司机是个变态,说她长得美,想亲她一口。同事给李某出主意,让她假装给“老公”打,希望司机能知难而退,实在不行想办法下车。

可过了一会,同事再次打确认李某安全时,只听对方连说了三句“没事了”便挂断了。

6日上午,李某的家人发现她没有回来,并且一直处于没人接的状态时,去航空公司询问李某是否出发回家,并在7号报警。

2022 年5月8日7时许,警方在一处荒地上发现李某的遗体。父亲李先生表示,民警告诉他,作案人员是一名滴滴司机,身上携有凶器。李先生介绍,警方找到女儿尸体时,女儿下半身是光着的,身上有精斑,仍需要抓到嫌疑人后进行比对;身上不知道中了多少刀,仅背部就有十多刀。他推测,犯罪嫌疑人可能携带着凶器威逼,并杀害了女儿。

这则新闻一出,很多人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在大晚上打车。”

2012年10月12日,一名独居女孩被害。该女性今年28岁,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拿到上海户口。由于未按时上班,公司安排同事到女孩家中查看,发现女孩家门口散落着她的电脑和背包时,感到女孩凶多吉少,便报了警。

调取监控后发现,一男子拖着行李箱从小区中走出,后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在此前多次在小区附近游荡踩点,最终将被害人杀害,并用行李箱转移,抛尸无锡。

于是在新闻下面又有很多人说:“太可怕了,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一个人住。”

2022 年11月10日,在贵州贵阳221路公交车上,一名男子猥亵两名女子,甚至做出不雅动作。其中一名被猥亵的14岁女生大声呵斥该男子,在该男子慌忙逃窜时,这名女生立即上前将其拽住,在乘客和司机的协助下报警。

一些评论却说:“这男的恶心,女生自己也有问题,出门在外更好还是不要穿裙子。”

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好像女孩被伤害,都是自己的问题一样。

女孩应该懂得保护自己吗?应该。

要求女孩要懂得保护自己有错吗?没错。

但为什么每次在xx女孩遇害事件的评论,“女孩要懂得保护自己,尽量不要独居/跑步/穿短裙/走偏僻的小路/……”会令人感到十分不适呢?

因为这话,既马后炮,又显得 着说话不腰疼。

很多女孩在刚刚懂事时,就被家长反复教育如何保护自己,当她们长大独立生活时,更是会敏感到一种草木皆兵的程度。

在电影《门锁》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独居的女主因为卷入一桩杀人案去警局接受调查,警察问她:“为什么你家里会有很多男士的衣服,还有鞋子。”

她回答说:“因为一个人住,所以得装家里有个男的。”

这也是许许多多女孩的生活现状。

上也有很多女生分享过自己的独居经验,与恐惧:

“常叫外卖的话,外卖 里,性别尽量写成男,名字也写个男生名字,外卖到了叫小哥放门口,确定没人了之后再开门拿外卖,快递同理,门口记得放一双男款拖鞋。早上出门和晚上到家以后一定要记得反锁门,密码锁记得定期换密码,指纹锁同理。 一个自己独居八年的女生的善意提醒~”

“放男生和皮鞋,这个真实了,我也放过……那时候我在床头柜抽屉里放了一把水果刀,睡觉时窗户和门口都放有水杯,包里永远都有防狼喷雾。没有安全感这种感觉,想想就可怕,尤其是当深夜背后响起脚步声,或门外传来男人的咳嗽声,都能让独居女生心里一紧……”

“独居女性的经验,单纯是我个人的建议,租房子选择高楼层,这样窗子就不用防了,注意邻居的入住率,出门反锁门,夜深回家如果有男生一起坐电梯,可以假装反应迟钝让他先按楼层。晚上回家后就反锁门,很多女孩子没有这个习惯,但是我一直保持了4年,即使刚回家忘了,睡觉前也会下意识去反锁门。

门口鞋柜上放剪刀,我的钥匙桶里常年放一把剪刀,枕头下面也放一把,我枕头下面放的瑞士军刀,很小一把,带套。”

就连湖北晨跑被害的这位女孩,也做了她所有该做的事:她和家人说了晨跑路线,去的是市区常有人去的公园,且离家仅有500米,中途还跟家人通过。

可危险总是无孔不入的,当你被有心之人盯上时,哪怕是大白天衣着保守与人结伴走在宽敞的大马路上,也有可能被一个与你素不相识,只是想报复社会的人连捅数刀不治身亡。

这个时候,再看那些貌似善意的提醒,难免会觉得讽刺。

从心理学上讲,一些人执着于在消极事件和意外中探讨为什么,急于通过归责他人来营造心理暗示:“只要我不这样,我就不会被侵害。”

反而言之就是:“她这样了,所以她活该。”

这些话不是安慰,更像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嘲讽,释出的也不是善意,而是扎在受害者家属身上的一把把尖刀。

似乎女生不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她的行为有一丝一毫的漏洞,那她的被害,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不谴责凶手,却从被害者身上反推受害的原因,其令人委屈无语的程度可以与小时候受了欺负,却被家长老师质问“那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相媲美。

女孩还应该怎么保护自己,才能在遭遇不幸之后,只收到同情和善意,而不是挑三拣四指指点点,说她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呢?

早前,比利时曾举办过一场特殊的展览,主题叫“what were you wearing?(你当时穿的是什么?)”

展出的是18个女大学生当时遭受骚扰和侵害时穿着的衣服,在展览墙上,每一件衣服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穿的普普通通的衣服,有运动套装、睡衣、衬衫、制服……每一件衣物,都普通至极。

在每件衣物旁边,都有一张说明牌,写着当时受害时的场景。

“这是我的工衣,当时我要去上班,他却闯进我家,然后一切都失控了……”

“当时穿了件武装警服,但也没有起到一丝作用。”

“那件事发生好几天后我才敢去上班,当我告诉老板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她却问我一样的问题。我愤怒地回答,‘牛仔裤和T恤啊!不然打篮球你会穿什么?’接着我就冲出去了,再也没回去那儿上班。”

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再普通不过的穿着,可伤害就是这么发生了。

这场展览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只指向了一个事实:穿着,不是侵害发生的原因。

女性专栏作家Brooke Kwatny Kravitz在看过这个展览后表示:

“对受害者的指责,是社会上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盛行指责受害者,却放过对施暴者的谴责。

“受害者的穿衣打扮、和人约会甚至回家晚了点的行为,都可能成为被盖章‘活该’的原因。

“可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试图在受害者身上找诱因?难道女孩们这么做了,犯罪就是正当合理的?”

遭遇不幸,从来不是被害者的问题。错的不是晨跑,不是上山,不是独居,不是外出,不是化妆,不是被害者,而是凶手。

在遇到类似案件时,应该专注于凶手,而不是本末倒置,打着“受害者有罪论”的旗号,一味对着受害人鸡蛋里面挑骨头,一再压缩女性的安全空间。

作为旁观者,即便我们不能对受害者的遭遇及其家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起码可以做到,不要冷嘲热讽,不要 在别人的鲜血之上显示自己的聪明,不要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

在出声前要想一想,我们到底是为了正义发声,还是仅仅只想彰显自己的聪明和优越感。

表达善意,无需带上性别的标签。

借用 上的一句话:“我希望每一个女孩子都天真可爱,单纯美好,有自己的个性,又不拘泥于社会的教条。她们不是温室里的娇花,但也不会背上沉重的社会包袱,因为怕受到伤害而披上厚重的铠甲,或暮气沉沉,老成持重,拒人千里之外,或小心谨慎,杯弓蛇影,受不得半点伤害。”

愿有朝一日,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任何时间段,穿着想穿的衣服,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用担惊受怕,不用疑神疑鬼。

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一天。

:张一条。

以上就是与11月21日出生的人很可怕相关内容,是关于奇闻轶事的分享。看完11月13日出生的人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