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小资讯 > 正文

射手座的专属战歌是什么,射手座狠起来有多可怕

射手座的专属战歌是什么

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作为《刺客信条》系列“神话三部曲”的结局,《刺客信条:英灵殿》将玩家带回到公元9世纪的欧洲,以维京勇士“艾沃尔”的视角,见证“黑暗时代”的英伦诸岛如何迎接 寒冷北方的战斗民族的挑战;同时,玩家也要带着族人一同在英伦诸岛定居下来、谋求发展,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求机遇。

射手座的专属战歌是什么,射手座狠起来有多可怕

相较于前两部涉及的古埃及和古希腊,《刺客信条:英灵殿》涉及的历史在知名度上并不占优势。人们对维京人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海盗”、“狂战士”、“擅长航海”上,但对其同时代的欧洲局势并没有太过明晰和系统的认知。本文将通过问答的形式,对维京人及8-11世纪欧洲的各方面进行粗浅的概述,试图初步还原“黑暗时代”欧洲的局势、以及同时具备多重身份的维京人的兴衰沉浮。

·维京人是谁?他们从哪来、到哪去?

维京人并不是某个特定古代的国民,这个称呼是对 古挪威、古丹麦、古瑞典等北欧地区的移民的统称。古挪威语称他们为“víkingar”,这个词有“海上冒险”的意思;而古英语对他们的称呼“vikinger”意为“海湾中的人”——诸如此类的称呼均揭露了一个事实:维京人是一个与海洋有密切 的群体,他们通过跨海航行来到欧洲各地,并对当时的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维京人”并非这一群体唯一的名称。游戏中将包括艾沃尔在内的北欧人称作“诺斯人”(Norsemen/Northmen),这是个典型的英语表述,意思是“北方人”,是对他们发源何地的精辟回答;而“丹族人”是一个略显偏颇片面的称呼,这个称呼最初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最早入侵英国的丹麦人的称呼,盎撒人分不清丹麦人和后来的挪威、瑞典等地居民的区别,因此后来也用“丹人”或“丹族人”作为维京人的泛称。如果仔细观察游戏里的对话就能发现,游戏中的盎撒人多称艾沃尔为“丹族人”,而字幕中对黑鸦氏族等维京人则称作“诺斯勇士”。

诺斯人

严格来说,维京人——或诺斯人,是欧洲古代被视为“三大蛮族”之一的日耳曼人的一支(另外两支是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分布于位于中欧的易北河以北的地区。4世纪时,大批的日耳曼人受到匈人(“上帝之鞭”阿提拉所属的部众,一般认为和我国古代提到的“匈奴人”并没有太多直接 )西进的连锁反应影响,从其发源地——欧洲北部(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迁徙,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发生冲突与融合,最终成为颠覆罗马帝国的主要推手;但与众多日耳曼同胞不同,诺斯人并没有离开北欧地区,而是以血缘氏族和部落的形式定居于当地,过着发展缓慢却与世无争的原始社会生活。

这种现状在8世纪后期或9世纪时被打破。为何诺斯人要离开北欧定居地,历史学家众说纷纭,目前并没有盖棺定论;一般认为是出于人口增长带来的发展压力,或者是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末期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所导致(游戏中体现了后一种)——无论如何,这批北欧日耳曼人离开了时代定居的土地,结成团伙乘船出海,展开如狼似虎的掳掠,成为在海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维京海盗”。

对诺斯人而言,这是一条追寻财富和战士荣耀的旅途,而这种旅途是不存在终点的;尽管如此,通过观察其 地及其入侵地,仍然可以将其分为丹麦诺斯人、挪威诺斯人和瑞典诺斯人三股分支。 丹麦的诺斯人主要袭击法国和今天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出身挪威的一支将矛头对准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瑞典诺斯人则向大陆东部进发,进入到斯拉夫人的土地,成为了斯拉夫人口中亦盗亦商的“瓦良格人”(Varangian)或“罗斯人”(Рѹ́сь/Русь)。在三个多世纪中,维京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英国、乃至是欧洲,直到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中威廉一世击败具有挪威背景的哈罗德·葛温森(Harold Godwinson,即哈罗德二世,1022-1066)、统治英格兰全境,才标志着维京对外扩张浪潮的衰落。

·维京人的劫掠有什么特征?

9-10世纪时,欧洲处于几乎同时被三股外来势力入侵的状况, 北欧的诺斯人只是其中的一支(另两支是 中东亚的匈牙利人和 北非的摩尔人);相比另外的两支势力,作为日耳曼人分支的诺斯人在其军事行动中有一些独有特征,主要集中在装备、作战方式、袭击对象等方面。

首先,诺斯人最明显的特征是乘船发动进攻——他们在冰岛、英国等地的别称也直截了当地展示了这一点。诺斯人乘坐的船只被称作“长船”(Langskib),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在9世纪到11世纪时因战争需要而快速发展,到13世纪时已基本定型,被视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造船技术的高峰,其制造、形态等特征在当代的斯堪的纳维亚造船业中也能找到一些传承;因为这种橡木制成的船只首尾多雕有繁复的龙形装饰,因此也有“龙船”的别称——在游戏里艾沃尔也曾以“Dragonboat”来称呼长船,但注意不要和中国的端午龙船视为同一物;

长船

长船更大的特征是尖底无甲板——尖底减少了船只的吃水,有利于船只在水流平缓的水域中快速航行;加上方形帆的运用,使得诺斯人可以在水域里快速行驶,实现追击或避开敌人的追捕。根据船只可承载人数的多少,长船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大部分都是没有甲板的——无甲板的设计虽然舍弃了更多的运载空间,但也可被视为是对轻量化和专门运输人员的妥协,是一种对战争需求的适应。其中,规格最小的战时长船Snekkje(名字的意思是“细长而狭窄”,但并不是最小的长船,还有一种规格更小的非战时长船Karvi)可承载40名桨手,而更大型的Busse长达50米,可以容纳70-80人,同时还预留了其他长船不具备的货物仓,足以用于跨洋远航和长期作战(有说法认为,英语中表示公交汽车的单词“Bus”就出自这种大型长船);

现代复原的维京长船

第二,诺斯人使用一种独特的武器——战斧(Axe)。诺斯人的战斧最初源自伐木用的手斧,在漫长的战争中逐渐演化出短柄和长柄两种样式。短柄战斧斧柄一般40厘米左右,使用起来比当时常见的长短剑更为便利,可以单手持握,配合圆形盾牌可以实现攻守兼备,亦可以在战场上投掷出去攻击较远的敌人;长柄战斧斧柄多在1米以上,有的甚至长达1.8米到2米,需要双手持握,一般在发起冲锋时用于控场或造成大范围威慑。无论是哪种战斧,其斧刃部分都被加强处理,相比伐木斧而言更加宽大,有利于在战场上破坏敌人的防御——这也可以解释游戏中的各种残暴终结是怎么来的;

一把带有玛门(Mammen)风格花纹的维京斧

第三,诺斯人的劫掠带有宗教层面的破坏性。同时代的匈牙利人借助骑兵的高机动力,大多选择避开人口多、防御力较强的城市,专门针对乡村进行掠夺(这也与骑兵本身在阵地攻坚方面的短板有关);而诺斯人则多挑选修道院下手。自756年“丕平献土”后,西欧基督教会的势力大幅增长,到9世纪时,欧洲各地已经兴起诸多具有雄厚财富基础的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很快就成为了不信教的诺斯人的目标,战火从修道院燃起,很快就蔓延到了欧洲各地;在后续的侵略中,身为异教徒的诺斯人尤其重视对城市、修道院等教会信仰传播中心的掳掠——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方积累了数量更多的财物,并不能说诺斯人都是出于宗教考量采取袭击;但客观来看,对这类区域的进攻扩大了对基督教信仰的破坏程度,也可以被算作是带有宗教目的性的军事行动。

·当时的战争中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维京海盗?

8-11世纪出现了很多名声昭著的维京海盗——之所以用“海盗”来形容它们,是因为这些诺斯人远航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谋取更多生活空间以及生产资料,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往往是发动战争与劫掠;具体来看,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8-9世纪和10-11世纪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许多著名维京人往往以战功闻名,而后一阶段的部分维京人则侧重于“探险”这一属性。

以8-9世纪针对欧洲发动军事行动的维京人为例。这一时期最为活跃、最令欧洲各地人民闻风丧胆的维京人,当属半传说半真实的拉格纳·洛德布罗克(Ragnarr Loebrók,?/约810-?/约865)和他的儿子们。据说拉格纳是丹麦、瑞典等地的维京领袖,但他本人的故事存在许多疑点,其生前事迹大多残缺不详(如9世纪时的《拉格纳长诗》,只残存小段篇章被记载于13世纪的《散文埃达》),目前大部分有关其生平的记载均出现于其殒命之后。据说其曾经在845年率军围攻法兰西王国的都城巴黎,迫使法兰西国王秃头查理(Charles le Chauve,823-877)缴纳大笔献金,令拉格纳之名响遍整个维京世界;据《拉格纳萨迦》(Ragnars saga loðbrókar)与《拉格纳诸子传》(Ragnarssona þáttr / þáttr af Ragnars sonum)所言,拉格纳最后因海难而漂流到英格兰北部的诺森布里亚王国,被国王埃拉扔进满是毒蛇的大坑,死于毒蛇的噬咬;

拉格纳·洛德布罗克

当然,由于出处纷纭和无可靠史料记载,拉格纳本人身上的传说性质要略占上风;但他最著名的儿子——绰号“无骨者”的伊瓦尔(Ivar the boneless,约794-873)、以及绰号“勇者”的比约恩(Björn Ironside,?-约876),则是更为真实的存在。根据《拉格纳诸子传》等不同文献的记载,拉格纳之子人数不一,但几乎每一部文献都提到他的长子伊瓦尔和幼子比约恩(也有比约恩为长子、伊瓦尔为末弟的说法)。前者是率领维京人大举入侵英格兰与爱尔兰的统帅、后者则是在瑞典建立起国祚长达数世纪的蒙索王朝(Munsö dynasty,一个瑞典原史时期的王朝)的一国之君——有意思的是,伊瓦尔的绰号“无骨者”被史学家推测与其先天患有的骨骼疾病(脆骨症或软骨病)有关,这与其兄弟比约恩绰号“Ironside”的另一个翻译“铁骨”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游戏中,玩家饰演的艾沃尔将见到这位恶名昭彰的“无骨者”,他将和他的兄弟乌巴·拉格纳森(Ubba Ragnarrsson。此人的名字见于《圣尼茨编年史》/Annals of St. Neots,在这部英格兰文献中被提到是维京军队的领袖;事实上,历史上与伊瓦尔同率大军入侵英格兰的是绰号“白衫”的哈夫丹——Halfdan Whiteshirt,而其他传说中则提到拉格纳的所有儿子都参与了对英格兰的复仇行动)一同向盎撒人治下的东盎格利亚和麦西亚开战;艾沃尔将与这对剽悍的兄弟并肩作战,并亲眼见识到与正史略有出入的“无骨者”这一称号的来历、以及伊瓦尔戎马一生的终结。

游戏中的伊瓦尔

·8-10世纪的英国是怎样的局面?

首先,与现在大众认知中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不同,当时在那片土地上还没有出现统一,自然也就没有“英国”这个概念。公元5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混战,先后建立起肯特(Kent)、萨塞克斯(Sussex,也称南撒克逊)、韦塞克斯(Wessex,也称西撒克逊)、埃塞克斯(Essex,也称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也称东英吉利)、麦西亚(Mercia,也称默西亚)7个政权——这七个政权本质上属于氏族部落时期松散的非正式联盟,但因为存在国王和简单的君臣官僚体系,因此也将其称作“”。从5世纪末开始,到公元829年韦塞克斯统一英格兰为止,这段接近400年的时期被称为“七国时代”(Heptarchy);在游戏内的地图上,玩家将能够很直观地看到这些的势力分布范围;

“七国时代”示意图。当时的英国被盎撒人和更早来到此地的凯尔特人瓜分,盎撒人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

与之同时出现在地图上的,还有被称为“郡”(shire,古英语sćir)的行政区划。“郡”这个区划最早出现在位于今天英国南部的韦塞克斯王国,后来在大约10世纪时传到英国其他地区;其本质是国王为强化对直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统治而设立。通常情况下,一个郡 十几到百余个居民区,统一由国王指派的郡长(sheriff,也称“郡督”)进行统治;玩家需要在英格兰为艾沃尔的黑鸦氏族争取更多盟友,部分郡长就是重要的结盟对象之一。

前文提到, 北欧的诺斯人在8-10世纪时入侵了英格兰。最早入侵英国、并在当地建立起定居区、殖民地甚至是王国的,就是狭义上被称为“丹族人”的丹麦诺斯人。8世纪末期,丹麦人已经开始侵扰英格兰的东部海岸,据记载当时诺森布里亚的很多修道院都被洗劫破坏;9世纪中期时,丹麦人甚至一度南下攻打伦敦,并在英国建立起稳定的越冬定居区,不再于冬季返回丹麦,逐渐在英格兰东北部形成了专属于丹麦人的势力范围——这对在英国形成固有势力范围的盎撒人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势力压缩,因此盎撒人的反抗一刻都没有停止;但在870年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King,849-899)领导的军事行动之前,英格兰的盎撒人一直没有取得太大的胜果;

之后在878年,阿尔弗雷德在艾丁顿(Edington)的战事中取得巨大胜利,迫使丹麦人同意永久和平并签订条约。双方约定将英格兰北部及东部约25000平方英里的大块土地划分给丹麦人作为居住地(“丹麦法区”),从此确立了诺斯人与盎撒人划地共存的局面。在剧情中,玩家将有机会参与到这一历史事件中,并见到这位被后世尊为“大帝”的阿尔弗雷德国王本人——虽然比起历史上的文武双全,游戏里的阿尔弗雷德显得更为阴鸷、文雅和擅于权谋;他签订条约的对象也不仅是单纯的丹麦军队,而是包括黑鸦氏族在内的广义上的“丹族人”。

游戏中的阿尔弗雷德国王

·当时的英格兰有哪些代表性的领袖?

如果从当时英格兰四分五裂的局面来看,实在很难说哪位君主领导的具有绝对的优势——可能位于英格兰南部的韦塞克斯王国比较吃地理加成,不像北面的肯特和诺森布里亚那样成为维京人的登陆点和首要目标;但即使是这样,当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十分有影响力的君主,其中更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韦塞克斯王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之王”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

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一个外国人去到英国,不知道“狮心王”理查一世和十字军东征,倒还不打紧;但如果这个人不认识阿尔弗雷德大帝,那他可能会被英国人说成没来过英国——这个说法中提到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就是指韦塞克斯王国的统治者阿尔弗雷德。上一条目提到,阿尔弗雷德和他统治的韦塞克斯王国是英格兰抵抗维京入侵大潮的中流砥柱,也是英格兰七国中为数不多在维京人攻势下屹立不倒的势力(到869年时,肯特、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东盎格利亚均已成为维京人掌中之物)——一方面与阿尔弗雷德本人的才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他运气好:878年艾丁顿战役中统率维京军队的是威望名气均不如拉格纳之子的古瑟伦(Guthrum,?-890)、阿尔弗雷德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减少维京人可掠夺到的粮草补给、作战中采取消耗打法,都是韦塞克斯军队获胜的重要因素。

“欲要和平,必先备战”,侥幸获得胜利的阿尔弗雷德意识到一次胜仗并不能带来决定性作用,因此他立即着手于进行军队改革。阿尔弗雷德先是以罗马人在英格兰修筑的堡垒工事遗址为基础,将领地内所有城市、战略要地、通道进行加固维护,初步建立起可以有效抵御维京人进攻的防御 体系;其后,他更改完善了旧有的土地税收制度,强调土地持有者除了要缴纳赋税以外,还必须为王国服兵役,每一个成年男性都必须参军、修筑及守卫工事,形成“平时耕作、战时戒备”的军镇制度;最后,最重要、同时也最影响深远的,则是阿尔弗雷德于882年下令开始的海军建设(因此以前也有很多英国人将882年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诞生时间)。针对维京长船的载人数、速度等方面,韦塞克斯建造了体型更大、性能更全面的远航船只,初步形成了能够和维京人抗衡的海上军事力量;

除了引人瞩目的武功,阿尔弗雷德在文治方面也有不俗的成就——历史上的阿尔弗雷德一直被疾病所困扰,但这并不妨碍他有着常人难及的勇气与智慧。热爱学术的他在韦塞克斯宗教、世俗两界均提倡提高识字率,并力求将罗马时代浩如烟海的拉丁文著作翻译为盎撒语;除了召集大批学者写作、翻译著作,阿尔弗雷德本人也参与到了各种文书的编纂工作中,据说著名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就是由阿尔弗雷德亲自参与编纂的——种种富国强兵的措施,使得韦塞克斯在军事、外交、科学、文学、宗教方面全面发展,逐步发展为英格兰最强大的王国,为后来统一全英格兰奠定了坚实基础;阿尔弗雷德也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武功绩而被后人尊为“英国国父”,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享有“大帝”尊号——the Great king的盎撒人君王(之所以要强调“盎撒人”,是因为同时代还有一位统治威尔士地区的不列颠人君主赫罗德里·阿普·梅芬也享有“大帝”尊号,而不列颠人属于凯尔特人的一支;这位君主同样也将在游戏中登场),被视为英国更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阿尔弗雷德大帝雕像

·为什么游戏中会出现罗马造型的人物?英国的罗马人去哪了?

从公元前100年左右开始,罗马人就已经与英国土地上的居民有了商贸方面的接触;之后更是出动大军征讨英格兰,将这里化为罗马的不列颠尼亚(Britannia)行省长达4个多世纪。换个说法就是,英国历史有接近1/5的时间都是被罗马人所统治,因此在8世纪的英格兰出现一些类似罗马人造型的角色也不足为奇;但这些人只是看上去像罗马人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罗马居民——因为英格兰这片土地上的罗马人早在公元408年就全部撤离了。

一切要从伟大的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说起。公元前58年,恺撒发动了对高卢地区(今天的法国、比利时一带)的战争。8年时间里,恺撒发动了8次对高卢的远征,最后将高卢纳入罗马共和国的版图。战争期间,恺撒和罗马人在被征服地区的沿海建立了数个军事驻地,而这些军事驻地和对面的英格兰仅仅只有一道英吉利海峡相隔,因此罗马共和国很快将视线转移到了英格兰。前55年和前54年,恺撒两度发动对英国的远征,但无功而返;原本恺撒还想继续征服冥顽不化的凯尔特诸部落,但之后“前三头同盟”局面的打破让他不得不将重心转移到与庞培和元老院的明争暗斗上——这使得不列颠迎来了近一个世纪的安宁。

凯撒死后,他的继承者奥古斯都·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帝国成立之初,奥古斯都和他的数位继承者都曾或多或少有过征服不列颠的念头,但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计划均没有执行。直到帝国第四位皇帝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即克劳狄一世,前10-54)即位后,不列颠内部的混乱局面为罗马人的进攻提供了借口,加之克劳狄一世也急需一场大型战事的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帝位,因此在公元43年,克劳狄一世向不列颠派遣了大约4万人的军队,不到半年便征服了凯尔特人,将不列颠划为名叫“不列颠尼亚”的罗马行省。

克劳狄一世

但是罗马人在英国的统治并不算稳固。一一方面,被罗马人统治的凯尔特各部落也并非心悦诚服,时常有反叛的狼烟自不列颠尼亚燃起,其中规模更大的莫过于公元61年由爱西尼人的女王——布狄卡(Boudica,?-61)领导不列颠诸部落在英格兰东南部发动的起义。这场起义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心有余悸的罗马人还是减轻了对凯尔特人的压迫、并适当给予不列颠各个部落一定的权力;

布狄卡。她后来被欧洲的占卜者们视为射手座的守护女神

另一方面,苏格兰人和北部凯尔特部落的负隅顽抗,使得罗马帝国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的军事行动愈发艰难。为了巩固现有局势、抵抗苏格兰人的进攻,罗马帝国皇帝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76-138)在122年亲赴不列颠,下令建造一道贯穿岛屿东西的117千米长的防御工事,即耗时6年建成的“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以哈德良长城为基础,罗马人将势力范围逐步向北推进,在20年后,哈德良皇帝的继承者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86-161)又于哈德良长城的北部建立了一道长达63千米的防御墙,是为“安东尼长城”(Antonine Wall)——不过因为紧急战事的爆发,修筑安东尼长城的军团被调走,导致安东尼长城成了烂尾工程,使得不列颠尼亚的实际北部边界仍然是哈德良皇帝在位期间修筑的哈德良长城;依托于长城这一防御工事,罗马人才得以在不列颠 稳脚跟、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长城示意图

哈德良长城遗址。虽然同样被称作“长城”,但罗马长城在精致程度上远不及中国的明长城——但估计还是比秦长城要更完善

有了长城的护卫,罗马帝国开始安心经营内政,不列颠尼亚的罗马化程度愈发提高,逐渐繁荣起来。以日后被称为“伦敦”的伦蒂尼姆(Londinium)和北方的约克(York)为南北中心,不列颠尼亚的土地上日渐出现一座座城市,充满罗马特色的议政厅、公共澡堂、广场也越来越多,放眼看去与帝国本土并无二致;帝国当局的宗教宽容政策使得凯尔特原始宗教和后来的基督教能够较为和平地共存,并出现了信仰融合的趋向。

这样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末。从2世纪末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混乱局面,史称“3世纪危机”。“3世纪危机”带来了诸如农业凋敝、商业萧条、大量城市乡村聚落衰落、政治混乱、起义不断等问题,帝国周边大批蛮族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衰弱,使得罗马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愈发不足,社会动荡带来的边防废弛使周边的蛮族有机可乘,北方的日耳曼人大批南下,突破边防线进入到帝国境内,为帝国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时远在海外的不列颠尼亚已处于失控的边缘。为了集中军队、维持帝国本土的统治,408年,驻扎于不列颠尼亚的罗马军团尽数撤离,标志着罗马帝国对英伦诸岛的彻底放弃——就这样,罗马人从英格兰的土地上消失了,只留下他们建造的各种罗马式建筑和文化残余。这些社会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被后来进入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所破坏,成为断壁残垣默默风化;少数建立在战略要冲的基础设施或许还有重被启用(阿尔弗雷德大帝构筑的防御 )的可能性,但那与罗马人和罗马帝国已没有关系——接下来是“七国时代”的故事了。

不过,罗马帝国对英格兰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在游戏中,玩家操纵艾沃尔时能见到一些带有罗马建筑风格的遗迹,在里面稍微找找,或许能发现一些带有旧日帝国印记的老物件;将这些老物件带回黑鸦氏族的居住地,说不定能找到对它们感兴趣的人。

·维京人真的只是海盗和入侵者吗?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维京人大多是热衷于侵略与掠夺的战斗民族;不如说,传统的日耳曼民族多少都给人这样的感觉。但任何民族都不只是一个平面化的刻板形象,群体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民族”必定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维京人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与奋不顾身、憧憬于进入瓦尔哈拉的狂野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维京人具备议会雏形的氏族会议、别具一格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他们的“旅行家”特质,而这正是《刺客信条:英灵殿》想要展示的内容。

相较于8-10世纪入侵基督教西欧的另两股势力——匈牙利人、摩尔人,维京人有在被征服区形成移民活动的特点。维京人征服一个地区后,往往会在当地过冬、定居、乃至建立和政权。以丹麦诺斯人为例:8世纪末,丹麦人开始进攻英格兰,并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内扎根于当地,形成属于自己的势力圈;11世纪初,丹麦王克努特(Knud II den Store/ Cnut the great,995-1035)更是同时身兼英格兰国王、挪威国王、丹麦国王数个头衔、统辖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英格兰,建立起横跨北欧的克努特帝国;

克努特

另一方面,维京人在海上的旅途并没有被局限于西欧——这部分内容主要与挪威诺斯人有关。9世纪中叶,挪威诺斯人和丹麦诺斯人将矛头对准了爱尔兰,夺取了大片土地。之后,他们继续向西航行,来到了纬度更高的冰岛,并向这片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大量移民,发展出独特的北欧文化;在冰岛熟悉情况之后,维京航海家们又继续向西探索。983年,绰号 “红发”的埃里克·瑟瓦尔德森(Erik Thorvaldsson/Erik the Red,950-1003,别称“红发埃里克”、“红胡子埃里克”)自冰岛启航向西航行,发现在冰岛以西还有一个巨大的冰封岛屿。他的船只从东向西绕着这片冻土行进,直到找到一篇无冰的土地才靠岸停泊。在当地居住3年后,埃里克原路返回冰岛,寻找愿意与他一同移居新土地的人。为了吸引新人前往新的殖民地,他将那片冻土称作“绿地”,即“Greenland”——也就是现在的格陵兰岛;

“红发”埃里克

986年,埃里克带着由25艘船组成的远航队离开冰岛,经历海难等一系列事故后,剩下14艘船共500人抵达格陵兰岛,在当地建立起规模不一的斯堪的纳维亚居民社区。原本维京人还有继续在新土地上扩张的野心,但与当地土著居民(因纽特人)征战的失利迫使他们打消了这一想法,转而以渔猎、伐木和与当地居民交易为生;之后,埃里克的儿子莱夫·埃里克松(Leifr Eiríksson/ Leiv Eiriksson,约970-1020)效仿父亲的事迹,继续向格陵兰的南方航行。莱夫先是抵达一个遍布平石的岛屿,将其命名为“平石之地”(Helluland)后又向南进发,来到一个地势较为平缓、有着大片树林和沙滩的岛屿,将那里命名为“树之岛”(Markland)——这两个地方,就是现在位于加拿大的巴芬岛和位于哈德逊湾的拉布拉多半岛;

紧接着,莱夫继续向南航行,发现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岛屿。这里的河流满是鲑鱼,土地上还有葡萄生长;气候温暖宜人,远比冰天雪地的格陵兰要温暖,甚至地上的草在冬天都还是绿色。莱夫遂在这个岛过冬,并为这个岛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文兰”(Vinland),意为“草原之地”或“酒之地”——这个叫“文兰”的地方到底是哪,现代研究者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其可能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半岛北部的兰塞奥兹草原遗址( L'Anse aux Meadows site,后来的考古研究证明这里只是一个船舶休整点)、或者在纽芬兰岛(Newfoundland Island)更靠南方圣劳伦斯湾(the Gulf of St. Lawrence)的一带。

莱夫·埃里克松。在发现文兰的返途中,莱夫救下了一个在海上遇难的挪威人,因此得了一个“好运莱夫”(Leif the Lucky)的绰号

维京人远航路线示意图

从探险的角度来看,以埃里克、莱夫等人为代表的维京人是比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的航海家,莱夫更被美国认定为北美洲的发现者(1964年由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宣布);他们的功绩也确实证明了维京人不只是掠夺者,而是更为复杂的航海者和探险家的事实。在本次《刺客信条:英灵殿》中,艾沃尔将远跨重洋、来到文兰这片土地完成一个秘密的目标;在这里,他将会遇到一些陌生的住民——但如果是《刺客信条》系列的老玩家,对这些原住民应该并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感到些许熟悉和惊喜。

·维京人的后代去哪了?

尽管维京人在“黑暗时代”的欧洲所向披靡、战无不克,但他们“海上民族”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很难在一片土地上永久性地扎根,或是被当地的势力驱逐、或是主动离开寻找下一段旅途的目的地,这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在某个地区形成稳定发展的文明。在11世纪维京人扩张浪潮逐渐平息之后,他们在北欧以外各地经营起来的势力版图逐渐被削弱瓜分,在这些地方定居的维京人要么重新返回了寒冷的北欧、要么被当地的其他民族群体同化融合,几乎从来没有形成过单独的一个外来群体(当然,也有例外)——这里以 最初提到的丹麦、挪威和瑞典三支诺斯人分支为例,谈一谈11世纪以后的维京人群体的命运。

丹麦诺斯人的后代并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事迹。在9世纪后期与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国王划地分治以后,丹麦诺斯人在英格兰东北部的“丹麦法区”逐渐稳定下来。尽管占领英格兰的丹麦国王克努特在11世纪初建立起辽阔的克努特帝国,但这一不稳固的政权在克努特死后旋即分崩离析,盎撒人重新夺回了对英格兰的控制权。在那之后,英格兰的丹麦人再也没有什么大动静,安于被盎撒人的国王所统治,逐渐与当地居民同化,成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部分——反正二者本身也都属于日耳曼人的分支,这个结局倒也算是殊途同归;

挪威诺斯人后来的发展就大气得多。由于英格兰主要被丹麦的同族们所占领,挪威诺斯人主要将苏格兰和爱尔兰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在9世纪中叶以后加速了对法兰克王国的侵袭。当时出现了一位名为罗洛(Rollo,即“步行者”罗洛,860-930)的挪威海盗首领,据传他是统一挪威的“金发王”哈拉尔德(Harald Fairhair,850-932。此人在《刺客信条:英灵殿》中也有登场)的兄弟,因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而出走,后来组建起一支人数众多的海盗部队横行于法兰克河口各地,甚至延塞纳河而上围攻巴黎。911年,法兰西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即“糊涂查理”/ Charles the Simple,879-929)与罗洛定约(圣-克莱尔-埃普特条约/ Treaty of Saint-Clair-sur-Epte),许诺将塞纳河口沿海一带的土地封给后者,并授予后者公爵爵位。由于这片土地被划给诺斯人(Norsemen)统治,因此这里还有另一个名称——“诺曼底”(Normandy),罗洛也因此成为之一代诺曼底公爵。

罗洛

后来,越来越多诺斯人来到诺曼底定居,到11世纪时,诺曼底已经成为法国的大封建领,诺斯人(特指挪威诺斯人及其后裔)也有了“诺曼人”和“诺曼底人”的称呼;1066年,当时的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 I,约1028-1087)发动了对英国的征服(“威廉征服”),成功攻占英国并建立起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1066-1154)——这位名为威廉的诺曼底公爵,就是绰号“征服者”的威廉一世。与原来日耳曼化的盎撒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不同,诺曼底人虽然也是日耳曼人的后裔,但他们的政治文化体系均是法兰西化的;他们对英国的统治虽然并不长,但却使与欧陆分离的英国逐渐与欧洲大陆产生了 ,形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法兰西文化交融的局势,有利于英国的长远发展;虽然诺曼人的诺曼王朝在12世纪中期被血统源自法国的金雀花王朝所取代,但他们的基因或多或少在英国人的血统中留下了印记,因此在某种意味上也可将挪威诺斯人视为当代英国人的远祖之一;

“征服者”威廉一世

至于瑞典诺斯人这一支,走的路子就比较偏了。瑞典诺斯人并没有选择在西欧死磕,而是向东走,一直深入到了东欧平原。这些 海洋彼岸的诺斯人偶尔会和东欧人做做小生意,但更多时候是在东欧平原的商道上打家劫舍,劫掠商队、掳掠人口,之后把抢来的人和物卖到地中海沿岸的君士坦丁堡;东欧平原上以东斯拉夫人为主的住民们将这些亦盗亦商的外来者称作“罗斯人”(Рѹ́сь)或“瓦良格人”(Varangian),对他们充满戒备心,但有时又不得不仰仗这些异乡人的武力。

根据俄国之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往年纪事》记载,罗斯人自波罗的海沿岸向南迁徙,后来被东斯拉夫人驱逐出海;但东斯拉夫人旋即陷入无休止的斗争,最后于862年商议把北欧人请回去统治他们。于是以留里克(Рюрик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879)为首领的罗斯人便回到东欧平原,以基辅为据点建立政权,之后又建立起统治俄国长达七百余年的留里克王朝(Ryurik dynasty/ династия Рюриковичей,862-1598)——“请回来”的说法多少显得有些过于微妙,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对留里克反客为主武力夺取政权的美化和粉饰;但不可否认,瑞典罗斯人就此在东欧扎根下来,后来与东斯拉夫人、钦察人等民族逐渐融合,成为了现代俄罗斯民族的直系祖先之一;

至于那些远航到美洲的维京人,他们并没能在陌生的广袤土地上坚持多久。到达美洲的诺斯人数量极少,即使是在当地维京社区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只有5000人左右的规模,远远不能和当地人多势众的土著居民相抗衡;高纬度、陌生环境和与土著原住民的对峙不断削弱维京人的生存意志,最后使得迁徙到美洲的诺斯人在500多年后的15世纪就彻底沉寂下去,甚至没有任何与当地居民融合的余地,等待他们的只有迁徙这一条路。

位于格陵兰岛上的Hvalsey Church遗址。这是维京人在格陵兰地区留下众多生存痕迹中的一处

如今,格陵兰岛以外的美洲几乎没有什么维京人的生产生活遗址,这也证明了维京人在美洲的探索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维京人在美洲长达5个世纪的开拓,恰好印证了刻在他们骨血中的旅行者和战士的特质。“高唱战歌的不屈者,驶向光荣的维京人。他的骏马身起烈焰,乘风破浪一路远去”——这一点即使在异乡也不会被磨灭。

以上就是与射手座的专属战歌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维京人的分享。看完射手座狠起来有多可怕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